打开APP
孩子做事拖延,是“习惯不良”还是“心理作祟”?
彭华勇
2024-11-25 10:13:00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都有做事拖延的毛病。无论是完成家庭作业、整理自己的房间,还是准备出门上学,他们总是能拖则拖,仿佛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无穷无尽的。这在儿童行为与心理发展的领域可称之为 “拖延泥沼效应”,我们通常称这些做事拖延的孩子为 “拖延小蜗牛”,他们的行为让家长们心急如焚,又倍感无奈,仿佛看到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陷入了一片黏腻的泥沼,难以快速前行,家长们也因此陷入深深的困惑,不知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这一困境。


然而,是什么导致孩子做事拖延呢?


其实,帮助孩子克服做事拖延的问题不仅关乎催促,也关乎习惯培养、心理疏导和时间管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个个孩子做事拖延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不同的 “拖延根源密码”。


他们的拖延行为不过是不良习惯养成、心理压力应对与时间观念淡薄相互交织的结果,一旦家长能精准洞察、巧妙引导心理并强化时间管理训练,这些孩子就能从拖延的 “泥沼” 中挣脱出来,如同在成长的赛道上甩掉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高效且有序地完成各项任务,向着成功的方向大步迈进。

而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典型的情况说起。


01 习惯养成不佳 ——“拖沓习性的温床”


有的孩子做事拖延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可能过于溺爱或者没有给予足够的行为规范引导,导致孩子缺乏自律性和条理性。例如,孩子在幼儿时期,家长总是代劳他们的一切事务,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孩子没有机会自己动手,也就没有形成主动做事的意识。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早上起床后,不紧不慢地在床上磨蹭,等着家长来帮他穿衣服;晚上写作业时,一会儿玩玩铅笔,一会儿看看窗外,就是不能专注于作业本身。比如小宇,他的家长总是担心他做不好事情,所以什么都帮他做,久而久之,小宇就养成了依赖他人、做事拖沓的习惯。这种因习惯养成不佳而产生的拖延行为,反映出孩子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欠缺。


02 心理压力逃避 ——“压力面前的退缩”


还有一些孩子,在面对一些有难度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任务时,会通过拖延来逃避心理压力。他们可能害怕失败,担心自己做不好会受到批评,或者对任务本身感到厌烦,却又不敢表达出来,于是就用拖延来暂时缓解内心的不安。

我们常看到孩子在面对较难的数学作业或者要背诵大量课文时,就会故意拖延时间,一会儿说要喝水,一会儿说要上厕所。比如小悦,她对弹钢琴有抵触情绪,因为她觉得自己总是弹不好,每次练习都会被老师指出很多错误。所以,每次到了练琴时间,她就会想尽办法拖延,不是说手疼,就是说琴谱找不到了。这种因心理压力逃避而导致的拖延行为,凸显了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心理调适能力的不足。


03 时间观念淡薄 ——“时间长河的迷失”


当然,部分孩子做事拖延是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时间观念。他们不知道时间的宝贵,不理解拖延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慢慢来。


比如小晨,他在做事情时,从来不会考虑时间的限制。他可以花一个上午的时间只画一幅简单的画,或者在吃饭时,边吃边玩,一顿饭能吃上好几个小时。他不明白时间是有限的资源,应该合理分配,这种对时间的懵懂,使得他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出现拖延的情况。


由此可见,当孩子做事拖延时,家长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果是习惯养成不佳,家长要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律性,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穿衣服等,并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让孩子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是心理压力逃避,家长要与孩子进行耐心的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帮助他们分解任务,降低难度,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步完成任务,同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果是时间观念淡薄,家长要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方式,如讲故事、玩时间管理游戏等,向孩子传授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并且帮助孩子制定时间表,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提高做事效率。

只要家长用心去探寻孩子做事拖延的根源,用爱和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就能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的毛病,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高效地利用时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人,家庭也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培养他们良好品质的温暖摇篮。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