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时代文化演变的体现。随着现代国家以社保体系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取代以及机会成本的不断上升,生育行为除社会心理惯性外,更多地体现出经济性约束,因此化解家庭生育压力就成为通行的鼓励生育的做法。这一方面是为维持社会繁荣发展和持续创新,另一方面对于执政当局而言更为现实的压力则来自于社保体系的代际平衡问题。
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之前的人口压力主要来自于对人口过多的担忧,及其与有限资源和有限生产力的矛盾。随着加入WTO所带来的外部市场的开放和外部资本的涌入,过剩的人力资源被激活并转化为人口红利,进而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和由此带来的财富增长加速度,以及机会成本快速上升所引发的生育文化演变之后,维持必要的生育率和社保体系的代际平衡则称为当务之急,这也是此次推出生育友好政策,力求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系列措施的原因所在。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已刻不容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变得日益紧迫。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曾面临人口过多的压力,但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和老龄化的加剧,维持适度生育水平和社保体系的代际平衡成为新的挑战。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更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自然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不断上升,这使得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到22.5%。因此,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对于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特点与政策支持体系。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特点在于全面支持生育和鼓励生育,以摆脱低生育的风险和困境。这包括文化友好、权利友好和福利友好三个基本逻辑。文化友好强调对家庭、国家与社会的新生人口的尊重和价值认可;权利友好关注女性作为生育主体的权益,帮助职业女性维护好职育平衡关系;福利友好则涉及生育的经济支持和社会保障。
政策支持体系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提升托育服务质量、优化生育休假制度、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精准实施购房租房倾斜政策、发挥好税收、金融等支持作用、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加强生理卫生等健康教育、鼓励实行灵活的工作方式、推动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切实维护劳动就业合法权益、积极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建立健全人口服务体系。
仅仅有生育友好是不够的,如何降低家庭的抚养成本才是关键着力点。虽然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仅仅依靠生育友好是不够的。降低家庭的抚养成本才是关键着力点。这包括实行覆盖从怀孕保健到学历教育的经济补贴政策,即“国家给钱”。补贴内容广泛,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等。此外,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即“国家帮忙带娃”,鼓励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形成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和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同时,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等,并对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
生育友好与抚养友好并重,才能有效遏制生育意愿不足和生育率下降的人口危机问题生育友好与抚养友好并重是遏制生育意愿不足和生育率下降的关键。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对非婚生育的女性及其子女给予落户、入学等方面的平等权利。降低教育、医疗、住房等抚养成本,即“国家帮忙减少支出”。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大医疗投入,降低医疗费用,坚持“房住不炒”,从而降低抚育孩子的成本。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更有效地提升生育意愿,遏制生育率下降,应对人口危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