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殿臣乡村振兴系列纪实作品之——好夫好妻(3)
三
2015年,随着黄河滩区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前来休闲观光的游人剧增,陈位良两口子顺应形势发展,先后建起了钢梁结构的彩钢瓦场棚,一方面贮存丰收的粮食和收获各种农作物,另一方面呢,可以方便游人挑选时令农产品,歇息用餐。建起的四间砖混结构的乡村饭店,专门经营特色美食,满足游客饮食需求。他们还自费修了一条通往120亩栽种有桃、梨、杏、栆、李子、桑葚、核桃和柿子果园的道路。这些果树可都是陈位良和王瑞香两口子根据网络信息,逐年栽种的时令果树新品种,刚好到了产果期。
至此,两口子投资已经将近20万元,谋划的“农家乐 ”,供游人休闲娱乐的吃、喝、玩、游,尝鲜摘新一条龙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2016年,在不断充实、改进 完善中,试营运一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让两个人信心更足,干劲更大。
可恰恰在这个时期,国家出台严格保护黄河湿地的政策文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黄河滩区高标准综合治理的力度。拆除违建、禁养畜禽、科学种植、保护环境的宣传行动,让所有滩区种植户面临着新的抉择。而最感觉到伤筋动骨的,还是陈位良、王瑞香两口子。过去,遇到难事总是不怯不吭的陈位良,几乎被这次的投资失败所击倒,那可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投入啊,任谁不心疼呢?
是王瑞祥苦口婆心地劝说,让陈位良又一次迈开艰难而又坚定的再创业步伐。她反复开导男人说:“这是政策要求的,政府比我们看的远,肯定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更有好处......”
一通百通。原先面对镇村干部循循善诱的宣传教育,明怼暗抗,迟迟不动的种植户们,现在看到陈位良两口子带头拆建了,也没有了先前抗拒心理,配合政府很快完成了违建房屋、窝棚围墙、饲养圈舍、池塘坑围和抽沙设施的拆除。而高标准综合治理后,政府推广的玉米、大豆套种、地膜覆盖、菜粮轮茬等多种经营新技术,更加调动起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大葱、银条、菊花、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真正成为滩区人的“摇钱树”、“聚宝盆”。
而陈位良、王瑞香两口子则通过市农委组织的“新农技”学校学习,捕捉到一条非常重要的种植信息。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本地区的气候、水分、土壤进行深入分析化验以后,和广西玉林当地一家农业技术指导站的专家黎老师精诚合作,大胆引进来甘蔗新品种。从前期选种育种、耕播备肥、到中期的浇水灌溉,防治虫害,再到后期的田间管理、补施追肥,黎老师毫无保留地把甘蔗种植成功的秘籍,一古脑儿倒给了这对踏实肯干,富有创新力的河南夫妇。第一年便获得了试种成功,效益非常可观,如今已经种植到第六个年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经组织专家测评鉴定,其口感、甜度、渣质均可与南方热带雨林地区所产相媲美,有些指标还高于原产地标准。
去年,他们再开新例,从黄河北岸的汤阴县引进桐树种苗。这是因为,随着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青山工程”使得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环境变得更加优美了。而边边坡坡的沟岭地,最适合桐树生长。尽管是第一年大面积试种苗圃,但由于选项正确,抓住了有利时机,信息灵通的“树贩”们早早便与其有了包销的约定。单从密密匝匝的树行来看,两口子这一次的引种,将比上一次获得更大的成功。
其实,陈位良两口子在农业种植方面的创新发展,一直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从2014年开始,位良农场先后被政府评为科技示范先进单位,陈位良和王瑞香先后获得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和种植能手等荣誉称号。
说起滩区种植的新变化,两口子最大的体会就是,信息时代,不能再盲目种地,要充分了解政策,敢于抢抓机遇,善于大胆创新......
作者简介:杨殿臣,笔名遇见,男,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奔流文学院签约作家,河南省第四届报告文学奖、第六届奔流文学奖、郑州市第二届优秀文学奖获得者。在《奔流》《中国报告文学》《河南党建》《时代报告》、《当代文学》《青年文学家》、《中国乡村》《散文选刊》《河南日报》和《海外文摘》等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康百万家风》、《明月兆山乡》、《雨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