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
关注我们
暮色渐浓
本是一天温柔的句点
却成了少年心底挥之不去的阴影
近日,我院福塔院区心理门诊
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学生,
他的经历令人揪心。
从踏入校园住宿生活起
只要在学校住宿就害怕天黑,看到太阳缓缓落山心里就产生恐惧、紧张、害怕的情绪。
这种情绪严重影响到他的学习和休息,他反复给父母打电话想要回家。直到回到家中住宿,这种情况才逐渐得到缓解。
原以为一切都已过去
可进入高年级后,全新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学习压力,又将他拽回了曾经的困境。相似的恐惧与焦虑再次袭来,男孩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四处打听后,带着孩子来到我院心理门诊求助。经过刘娜主任专业细致的问诊,终于揭开了困扰少年多年的 “谜底”—— 原来他患上了适应障碍。
什么是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通常是由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根据情境的要求作出应变,而陷入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影响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引起适应障碍的常见诱因
适应障碍通常由特定的压力事件引发,这些事件可能包括:
1.亲人去世;
2.离婚或分手;
3.失业或工作变动;
4.搬家或环境改变;
5.学业压力;
6.疾病或身体受伤等。
适应障碍的症状有哪些?
适应障碍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包括:
1.情绪症状
出现焦虑、抑郁、悲伤、绝望、易怒、紧张等情绪。
2.行为症状
如遇事逃避、退缩,出现攻击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或工作效率下降等。
3.生理症状
如失眠、食欲减退、头痛、疲劳等症状。
这些症状一般在压力事件发生后的三个月内出现,并且在压力消除后的六个月内逐渐缓解或消失。
如何应对适应障碍?
1.正视情绪: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情绪反应,不要压抑或否认内心的感受。只有正视情绪,才能更好地处理它们。
2.积极寻求支持: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与理解。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师。
3.调整认知:合理看待压力事件,不要过度自责,也避免过于悲观。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4.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适度进行锻炼,像跑步、瑜伽等,释放压力;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为身体和心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如果症状严重影响到
学习、工作、家庭,
或者出现消极行为和想法,
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必要时,可接受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
我院特设双心门诊,于每周二上午有心理学专家和心血管病专家联合坐诊。双心门诊专为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精神心理问题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通过专业、规范的诊治,不仅能解决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困扰,对于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如失眠、焦虑、抑郁、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等,也能有效解决。
就诊时间:
每周二上午8:00-12:00。
就诊地点: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福塔院区门诊二楼11诊室。
就诊方式:
关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互联网+门诊预约挂号(心理门诊);或分诊台现场挂号。
专家简介
刘娜,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身科主任,主任医师,心理学硕士,国家级心理治疗师。郑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老年医学会老龄健康专家,郑州市心理人才库成员,河南省预防医学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双心学组委员,第二届中德班DBT强化班学员。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双相障碍、不明原因的各种疼痛、心理因素相关的躯体疾病的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老年心理健康咨询。
袁丽霞,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卫健委全国心血管疾病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心脏康复中心委员,双心医学公益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行为学组委员,中国心脏联盟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河南分盟委员。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及防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在心脏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着独到见解。擅长通过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运动康复、心理疏导等综合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已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多项,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多项,出版论著6部,参与翻译论著2部,《双心门诊规范化建设专家共识》主要撰稿人。
END
统筹 | 汪俊杰
作者 | 心脏康复中心(陈 星)
责编 | 温聪行
校对 | 袁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