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殷邺相彰,鼓振乡魂——关于河南安阳吕村战鼓非遗传承的调研报告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
2025-05-27 00:00:00
 #创作挑战赛八期# 
 #春满大黄河定格美生活# 
 #顶端2025夏日创作季# 
 #轮到河南西瓜唱主角了# 
 #不许带情绪来上班了# 
殷邺相彰,鼓振乡魂——关于河南安阳吕村战鼓非遗传承的调研报告<十> 撰文:付志蓉


(接续)
元宇宙传播矩阵:
在“豫见河南”元宇宙平台构建三维战鼓展馆,用户可通过数字化身参与“线上击鼓传花”活动,体验从“三点卯”到“普天同庆”的完整鼓乐流程。

开发AR鼓谱教学程序,利用手机摄像头识别鼓面即可呈现3D击打轨迹,该技术已由本地大学生创业团队完成原型开发。

 人文价值解析:
数字化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构建“技术肉身”与“文化灵魂”的新型共生关系。

吕村战鼓的“急如骤雨”“缓若松涛”节奏美学,可通过声波可视化技术转化为动态艺术装置,在郑州美术馆策划“鼓韵·数据流”特展,实现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当代转换。

代际传承的教育共同体构建
资料显示,吕村集村现有500余名具备演出水平的鼓手中,35岁以下占比不足20%。

建议打造“全生命周期传承体系”:
校本课程体系化:
联合河南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编写包含历史渊源、鼓谱解读、当代价值的《吕村战鼓通识教程》。

在安阳县中小学推行“三个一”工程:每日课间一段鼓操、每周一节战鼓文化课、每学期一次传承人进校园。

吕村集小学战鼓社团可升级为“非遗传承示范校”,其现有国家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资质为政策落地提供支撑。

社区传承创新化:
创建“银发鼓手传习所”,组织退休教师、文化干部成立战鼓文化研究会。设计“祖孙擂台赛”“婆媳鼓队”等特色活动,将《庆丰收》等新编曲目与广场舞融合。

借鉴“战鼓娘子军”成功经验,针对留守妇女开设晚间传习班,破解“男性外出务工致传承断代”困局。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传承人南红宾团队近五年培养22名初级民间艺人,印证了系统化传承的可能。

建议将战鼓技艺纳入河南省民间艺术人才考核体系,对接《河南省民间艺术人才考核评定办法》,建立从“民间艺术师”到“非遗传承人”的职称晋升通道。


河南安阳 吕村镇宣传信息专班、文教卫办公室丨特别荐稿

校对丨王灵菲 代云飞 范卫军

审核丨陈俊俊 韩冰雪 杨保丰

责任编辑丨付强 陈莹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