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河南是中国动植物考古研究的重镇 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在郑州召开
县委书记(县长)内参
2024-10-21 17:09:46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杜军

10月21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办的“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动物考古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植物考古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开幕。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郑州大学等8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3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学者们将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开展94场专题报告和41个海报展讲,探讨动植物考古学理论和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发现、农业与社会复杂化、稳定同位素研究、古DNA研究等多个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在致辞中介绍,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地方,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项目研究的重镇。现代考古学的三大课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中,河南都有重要的遗址发现。正是因为河南在中华文明诞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河南考古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河南科技考古研究力量在全国省级考古单位中处于前列,其中动物考古实验室发展迅速,现生动物骨骼比较标本库已有动物种类500多种6000余具,目前是我国动物考古方面收集家养动物标本最多的实验室,并建成“动物考古标本数据库”共享平台。植物考古与寄生物考古实验室初步建立起现生植物种子标本库,拥有现生植物种子标本1200余种。稳定同位素实验室已完成多处遗址500余例人骨和动物骨骼的分析,部分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王巍说,河南科技考古将加强考古学、动植物考古学、稳定同位素、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融合‌提高研究深度和广度。并在现有基础上加快相关数据库、标本库建设,落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和考古设备更新项目”中与古DNA实验室建设有关事宜。此外,还将促进跨学科交流和多学科合作常态化,全面提升多学科协同解决考古学问题的能力,努力使科技考古在新领域、新方法有所突破。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国河在致辞中说,河南是文物考古大省,郑州大学肩负着保护中原文化遗产、传承中原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郑州大学考古学是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的考古专业之一,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考古学人才,擦亮了田野考古的“金字招牌”。郑州大学为强化考古学科建设,成立了河南第一家“中华源”考古实验室,实验室以考古学科为主导,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联合参与,推动文理工医交叉研究,组建了古代中原人群研究、古代农作与生业、古代手工业与技术研究三个团队,努力构建河南特色的中国考古理论方法和技术范式,在动植物考古领域也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近三年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20余项。

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罗运兵表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多次承办动物考古会议,其中国际学术会议就有三次,充分展示了世界一流考古大院的担当与作为。作为中国动物考古学的研究重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标本库建设方面首屈一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他介绍,过去的一年,中国动物考古完成了上百项年度考古遗址出土骨骼的鉴定整理,发表50多篇研究文章,在人类起源扩散、农业起源、社会复杂化与文明进程、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大考古课题研究中,都有动物考古工作者的身影。如今,中国动物考古研究已有相当丰厚的学术积累,应当加快成果转化、积极回馈社会,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动物考古故事。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靳桂云表示,河南是文物大省,更是考古大省,毫无悬念也是动植物考古的重镇。值得一提的是,洛阳皂角树、舞阳贾湖等遗址的考古工作,都是中国考古学学科转型的引领之作,在这里开展的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多学科研究范式,过去是、将来依然是中国动植物考古研究的典范。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南在科技考古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基础条件建设不断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2023年8月,河南启动了科技考古提升工程工作计划,计划通过5年的时间,开展一批科技考古基础性研究课题,加大力度建设一批科技考古标准库,逐步建立科技考古融入田野考古工作机制,切实推动河南科技考古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前,河南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支持的首批18个科技考古提升工程研究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依托南阳黄山遗址、宜阳苏阳遗址、禹州瓦店遗址、开封州桥遗址等开展的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正在不断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依据。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多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在动植物考古学理论和基础研究方面,与会专家从动植物遗存的研究角度探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区域生计方式与资源利用、农业与复杂社会、理论技术与方法等多个议题。

在动物考古报告中,与会学者除了对传统家养动物的研究外,还有学者另辟蹊径对扭蚌、丽蚌、贝饰、肉食资源消费、祭祀用牲、制骨作坊出土骨料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植物考古报告中,与会学者围绕粟黍的起源及传播、水稻种植及传播、稻田管理的杂草功能、药材功能、亚麻的利用等进行讨论交流。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专家们将展示近年来在动植物考古学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古DNA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揭示古代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传播路径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稳定同位素报告中,复旦大学胡耀武教授将从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方面对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进行阐释。与会学者从稳定同位素分析角度解读先民的饲养策略及生业模式。

在古DNA分析报告中,吉林大学的蔡大伟教授从古DAN研究角度对我国家养动物起源及扩散进行解读。与会学者将分享讨论家猫、古代马、古代猪、古代山羊、古代家犬、全新世圣水牛的遗传信息研究的最新成果。

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大会不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推动动植物考古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次会议也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改革以来参与承办的首个大型学术会议,是落实重塑改革各项措施、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

编辑: 郭歌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