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湖南大学——2025本科毕业设计作品!
卓尔谟工业设计小站
2025-05-20 05:27:15

2025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毕业展,来了!

本次展览聚焦六大主题,智能产品与装备、智慧出行、智慧健康、数据智能与服务设计、可持续与生态设计、数字文化创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下今年的湖大毕业生的优秀作品吧。

01.RE:Net | 基于海洋渔网塑料的循环回收再设计

设计:宋雨曈

设计说明:聚焦海洋废弃渔网塑料的回收与再设计,RE:Net 试图在海洋塑料污染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海洋遗物”的价值,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构。

海洋渔网作为一种高危却隐秘的塑料废弃物,是导致海洋生物误食、缠绕与死亡的主要诱因之一,具有“使用即废弃”的特征,折射出当代物质系统对不可见性污染的容忍与忽视。作为典型的“幽灵渔具”,废弃渔网长期潜伏于海底,成为海龟鳍肢坏死与浮力失衡等伤病的直接元凶。 

本项目提出“从幽灵渔具到生命修复载体,让废弃之物重返生态原境”的核心命题,基于系统的回收路径与材料实验,成功将废弃渔网转化为适用于3D打印的再生塑料,并尝试将技术干预与生态修复融合,在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设计出针对海龟典型病症的仿生假肢与浮力调节系统,实现结构支撑与功能康复的结合。 

此外,3D打印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亦被再造为具情感温度的纪念挂件,连接着一只真实海龟的康复旅程,让使用者得以知晓:“你手中的这枚挂件,曾与某只海龟,共享同一段被回收的渔网。

”材料、生物与人类因此被重新织入一个共享的生态叙事之中。 这不仅是一场跨越物质、技术与伦理的设计实践,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提问:我们是否能让被遗弃之物,成为生命修复的载体与希望的延续?

02.参·息|基于生物材料的艺术装置设计

设计:白书慧

设计说明:许多文化都有自己的医学体系,但其有效性并不总是能通过当代科学分析得到证实。它们通常被视为仅仅是文化神话,例如人参具有“起死回生”,“百病全消”的功效,是公认的“百草之王”。

然而其高昂的价格背后是否有着与之匹配的药效?人类对“超级药物”的狂热追求是否还将延续?人参“符号化”的背后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本课题以人参这一生物材料为切入点,通过“回溯-前瞻”的设计路径探究其符号化进程,并通过多感官联动的研究方式提取人类狂热追求“完美药物”的关键线索。

课题希望从“气”入手,发掘人参“酒气”与人类“呼气”之间的共性与关联,尝试将人之气与参之气结合,通过气动艺术装置的形式揭示其蕴含的人类膨胀的生存欲望,以此引导公众重新审视传统药材,思考其对于消费主义及未来生物伦理的影响。

03.

Frame(02)

设计:陈俊道

设计说明:在AIAR眼镜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华为作为头部科技厂商,自然也产生了布局AIAR眼镜领域的想法。因此该课题来源于华为与湖大设计院的校企合作项目,进行AIAR眼镜的创新设计。

光学显示模块是AR眼镜的核心部件,成本占产品近50%;AR在运动场景具有潜在优势,各大厂家也逐渐在运动眼镜产品线上发力。基于日常与运动眼镜在造型、功能、交互等方面的差异性,采用模块化方法,解构眼镜产品的“显示”功能本质,探讨创新的场景模块化设计可能。

该设计将智能眼镜分为通用显示模块以及镜腿框架,以场景去定义模块,覆盖日常/运动两个主要场景需求,在硬件(造型、佩戴体验、场景需求)与软件(搭载模型、传感器与元件等)进行区分,提高硬件利用率以及场景针对性,为用户解决场景痛点以及提供附加值,提升佩戴体验。

运动镜腿强调运动佩戴稳定性,考虑头部佩戴头盔等装备原因,运动镜腿尾端部分较细,镜腿夹持程度较低时会下滑,增强夹持力后能够较稳定佩戴;日常镜腿强调长时间佩戴舒适性,通过尾部增加电池配重可平衡前端重量,同时可以延长佩戴续航,降低用户充电频率,提升使用体验与用户粘性。

两个模式在造型与表面材质上体现了各自场景特点,同时在颜色、特征线等方面又保持了同一系列产品的语言。

04.

基于星象的智能数字IP睡眠体验交互设计

设计:葛思雅

设计说明:本设计来源于麒盛科技——舒福德线下门店体验系统优化项目,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优化用户的购物体验,从而促进交易。

睡眠数字IP核心功能集中在售中阶段,旨在利用数字化体验系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

技术路径主要依托于3D建模工具产出生动可爱的星象主体的睡眠数字IP形象,结合面部扫描和身体扫描技术,进行用户生理数据采集,生成具有个人特征的专属IP形象,导入用户画像采集库中,并在用户整个流程中实现体验流程引导、智能语音交互等功能,协助用户完成全流程体验和产品核心功能感知,使产品“会说话”,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产品以及加深对于舒福德品牌文化的认知和信任感,从而提升购买意愿,实现销售和用户体验的双赢。

05.“植想唱”- 基于自主游戏理念的AI赋能种植系列教具设计

设计:纪舒展

设计说明:"植想唱(BOTUNE)"——听见植物生长的旋律 "植想唱(BOTUNE)"是一款基于AI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自然教育产品,专为3-6岁儿童设计,将植物生长过程转化为可互动的音乐体验。

通过造型可爱的智能相机,孩子们可以拍摄植物的生长状态,AI会即时分析图像特征,生成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歌"——叶片舒展化作跳跃的音符,花朵绽放变成悠扬的旋律。这些音乐被储存在特制的NFC贴片中,儿童可以用黏土DIY植物造型与之结合,全班共同建造一个会唱歌的"魔法农场"。 

配套的教师小程序支持活动引导与成长记录,让自然观察变得轻松有趣。产品融合"自主游戏"理念,以多感官互动激发儿童探索欲:听见萝卜的低音"打呼噜",发现向日葵的"阳光进行曲",在音乐中理解生命规律。

"植想唱"不仅是教具,更是孩子与自然对话的桥梁——当科技邂逅童真,每株植物都成为会作曲的小小音乐家。

06.

基于青年人的未来厨房产品创新设计

设计:吴佳丽

设计说明:本毕业设计来源于vatti企业课题。如今,青年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常常忙于工作,忽略了生活环境,尤其是饮食健康。

外卖文化的兴起虽然方便,但食品安全和营养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选择住在小户型住宅或租房,厨房空间变得越来越有限。

青年人对厨房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他们不仅需要高效、便捷的烹饪工具,还希望这些工具能够适应多场景使用,比如一人食、朋友聚会,甚至搬家时也能轻松携带。这就导出了传统厨房设备的诸多痛点:体积大、功能单一、便携性差。

本设计提出一种创新的厨房烹饪工具,集成了烟机和电磁炉功能,并具备一定的收纳效果。设计的核心在于集成功能和压缩空间,以适应青年群体特别是那些居住在小户型住宅或经常需要搬家的年轻人士,旨在提供一种既节省空间又能满足多样化烹饪需求的解决方案。

07.

Coolinn - 基于迪森纸和相变材料研发的智能降温服装

设计说明:王健熠

设计说明:高温环境日益严峻,户外作业群体频繁遭遇中暑等健康风险,且经济条件有限,传统冰袋降温服常因增加不必要负重而难以普及。

基于此背景,设计了一款智能温控降温服装,其核心采用新型迪森纸作为主要面料,该材料具备防水、透气、易折叠、耐脏且成本低的优势,满足服装轻便舒适需求。

同时,降温模块选用相变石蜡,该材料在固定熔点下能大量吸收热能,实现持续降温,且对人体安全无害。通过恒温水浴法验证相变石蜡在40℃条件下的降温持续时间及多次循环后性能稳定,结果理想。设计方案依据人体工程学及降温区域划分,将降温材料袋分别定制于前腹、后腰、胸部、腋下和背部等关键部位,并采用一片式裁剪背心结构完成成衣制作。

08.

天援S.A.V.I.O.R | 轨道空间救援机器人

设计:俞伦邦

设计说明:未来 5-10 年,太空出舱活动门槛降低,发生频度将更为频繁,航天员围绕空间站展开扩大、深化的太空出舱任务也将成为常态;在出舱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飘离风险;亦或当情况紧急而航天员需要在空间站间转移,这一转移与救援手段在当前仍是空白。因此用于舱外救援与站间转移的轨道空间救援机器人 天援S.A.V.I.O.R 应运而生。

S.A.V.I.O.R,即Space Airbag Vessel for Immediate Orbital Rescue,顾名思义,它如诺亚方舟般投身空海、通过数对霍尔推进器在空间中穿行,搜寻救援目标。

发现救援目标后,它将发射三瓣气囊将目标捕捉,在目标进入气密救生舱段后将目标带往空间站,与港口舱段对接后航天员进入站内,从而完成救援。 | 本科毕业设计 2025年初夏

09.

重症医护场景下的智能监护产品设计

设计:郭昊崴

设计说明: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ICU中配备了越来越多的监护设备和治疗仪器,如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除颤仪等。这些设备虽然显著提高了医疗水平,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设备的杂乱摆放占据了有限的物理空间,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操作效率。其次,设备的复杂性和视觉干扰可能让患者感到畏惧和不安,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此外,信息过载问题也日益凸显,医护人员需要在海量数据中快速找到关键信息,这对他们的决策效率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解决这些问题,本项目提出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设备整合和信息模块化的设计目标。设备整合旨在将ICU中多种不同功能的医疗设备进行集成,使它们能够协同工作,共享数据,并减少设备之间的物理和操作上的复杂性。

信息模块化则是将ICU中的大量医疗信息(如患者病历、监护数据、检查结果、医嘱等)按照不同的功能和使用需求进行分类和模块化处理,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减少信息过载和干扰。

此外,本项目还将采用工业设计手法进行造型隐形化,巧妙隐藏具有压迫感的仪器,营造出简洁、舒适的视觉效果,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通过设备整合、信息模块化和造型隐形化的设计,本项目致力于提升ICU的整体医疗效率和患者体验,为未来ICU设备配置和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还能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安心的治疗环境,促进患者的康复。

10.

自适应颈椎康复产品及系统设计

设计:刘佳威

设计说明:随着颈椎病患者数量的不断攀升,颈椎康复设备的需求市场正在迅速扩大,相关研究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基于不同机械结构和控制策略的可穿戴颈椎康复设备。

然而,这些设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牵引维度和训练模式的单一性,穿戴的柔顺性和人机交互性不足,便携性差,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产品,以及价格昂贵等,这些问题限制了颈椎牵引和康复训练的广泛应用。

该设计结合当下颈椎病发作的日常化,通过对病理进行分析,对市场现有的颈椎康复产品进行分析得出现有的痛点与可能的改进点。

根据调研情况,对目标人群以及使用场景进行细分,用于确立产品的功能定位,并完成造型设计。基于防治与康复的思路,最终产出自适应颈椎康复器械的设计方案。

11.

面向低空经济的“无人机+” 立体多位面智能移动载具设计与应用

设计:高帆

设计说明:本设计旨在基于低空经济的产业需求,设计一款以“无人机+”为特点的概念多位面智能移动载具,面向未来低空经济的使用场景。

通过对外形、结构、使用方式的再设计,使其以模块化的特点满足不同体积货物的配送需求。我们经过大量调研,将使用场景聚焦在医疗紧急配送行业,最大化利用eVTOL的时效性。

最终将运用三维软件、视频和动画的方式完成设计方案的展示与呈现。本设计旨在解决现有现有eVTOL的痛点,发扬其优点,推动低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为未来的紧急低空运输提供一项创新性解决方案。

12.

中国女性孕期姿态保护与腰背部助力产品设计开发

设计:葛轩迪

设计说明:随着我国生育政策调整与人口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二孩、三孩政策的推行显著改变了育龄群体的生育结构,高龄妊娠比例逐年上升,而在孕妇怀孕期间,多胎或胎儿过大引发的腹部下垂会导致孕妇日常待产姿势不正确、进而引发神经性腰痛、胯骨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腰椎突出、骨盆前倾等骨骼肌肉疾病。妊娠期间的腰背疼痛问题长期普遍存在、需要科学的医疗干预解决。

本设计选题来自高校科研项目,针对孕妇怀孕期间的身体变化及孕后腰背部疼痛的问题,设计了孕产妇柔性外骨骼与生理监测系统产品。

以孕期关怀为主要场景,制作一套可穿戴柔性外骨骼装备与对应的生理检测反馈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熟练使用各种三维制作软件、锻炼项目产出中视觉表达、实地展览效果的能力,同时从实际出发,在外观优美的同时保证设计真实可靠、具有一定可行性。

13.

叽叽喳喳——独居老人家庭互联网系统设计探索

设计:车家璐

设计:我们终究都会走向衰老和孤独。面向2030年的独居老人健康管理与情绪支持需求,设计了一套以“Multi -Agent Discussion”机制为特点的智能家居语音中枢,包括一个具有数据接收和计算功能的的边缘智能基座与三个可穿戴的小鸟形态的语音分身,可与家庭内其他IoT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白天,您可将任意小鸟分身与磁吸片结合穿戴在身上,小鸟将会在特定时间提醒您计划好的活动安排。

此外,您也可以向小鸟分身提出任务要求,小鸟将帮助您操作家庭内其他智能设备。晚上睡觉前,将小鸟分身全部放回底座,三只小鸟将以讨论形式带您回顾今天的活动情况,并和您一起调整明天的活动计划。

需要调整的活动安排将通过app形式请您二次确认或调整。该产品将健康数据转化为亲和、易懂、有情感的日常反馈,希望能帮助老去的我们更主动地理解生活状态、建立行为意识,并获得情绪支持。

14.

句芒-未来月面植物实验载具概念设计

设计:吴凌羽

设计说明:在未来,随着人类的太空技术发展,来自地球的植物在月球独特的环境下充满者全新的可能性。

本方案以”未来月球基地的植物研究实验“为主题,结合未来的中国航天规划与前沿科技,设计以概念载具为核心的未来深空植物研究系统。通过该概念出行体系,解决植物样本从地球培育中心到月球表面各个独特条件的实验场地的移动问题,并通过快速搭建规模化实验舱,帮助国家太空科学家在短期内进行一系列的植物实验任务,让人类在月球实现从探索到定居的质变。

15.

SCENES SHOOTER

设计:袁享

设计说明:这辆实景采集车是为未来实景采集设计的,它能够深入自然保护区、历史遗迹等场景,进行高精度三维扫描与多模态环境感知。

车身搭载的激光雷达、全景摄影系统,能以毫米级精度记录地形、植被、建筑纹理等细节,同时捕捉光线变化、温湿度、声音等环境参数,构建出可交互的动态数字孪生体。

高精度的数据原始数据包可直接导入地理信息系统,帮助生态学家分析森林退化趋势或考古团队监测遗址风化程度;在教育端,经过游戏化处理的三维场景将接入实景教学平台,学生能"亲临"热带雨林,观察树冠层的生物多样性,或是走进数字化复原的古建筑群,亲手"触摸"那些已斑驳的浮雕纹样。

探索者通过驾驶采集车辆,到达对应的采集点后,通过环境采集及动植物单体采集来获取对应的实景数据,并可通过飞行感知模组实现高空数据的采集。三维实景车构建的虚拟世界将减少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16.

医衡 YH Exo 术中扶镜上肢外骨骼

设计:杨依霖

设计说明:医衡YH Exo术中扶镜上肢外骨骼是针对微创手术中术者需长时间保持静态姿势导致肌肉骨骼负荷问题而研发的创新解决方案。

本课题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致力于开发轻量化外骨骼系统,有效解决传统支撑装置干扰操作和适配性差等痛点。

该设计采用智能展开和自适应调整机构,实现毫米级精准支撑;通过三点受力分析优化背部分压结构,确保力学分布合理;创新的可折叠机械臂设计完美适应术中空间约束,同时主框架仅延伸至大臂的设计避免了对手部精细操作的干扰。

在医疗场景适配方面,精选材料兼顾灭菌要求和减重需求,供电系统严格符合手术室电气安全标准。医衡YH Exo不仅探索了外骨骼技术在精细手术操作场景中的应用边界,更通过人机协同控制理论模型的建立和医疗设备特殊要求的实现路径研究,为后续产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7.

基于工业数字手的鼠标握持舒适度评估系统设计

设计:杨依霖

设计说明:手持类产品传统人因测试以人工物理样机为核心验证手段,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数据精准度受限等多重问题,包括设备操作复杂、实验周期冗长、样本覆盖不足及个体差异影响显著等。

在此背景下,企业研发面临实际痛点:在手持类产品设计中,用户握持舒适度优化、按键误触风险控制及布局合理性等外观结构问题,亟需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本设计基于人体工程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利用具有高仿真度的工业数字手进行设计研究,旨在设计出一套能够在多场景下评估产品握持舒适度的系统,强调人与手持设备的和谐交互,并以鼠标为例进行流程呈现。本设计的核心技术路径为:1.场景归类&行为抽象;2.动作捕捉数据;3.驱动分层手部模型;4.关节角度数据与肌肉情况数据输出。

18.

swauê-面向潮汕文化环境下的饮食形态与概念载具设计

设计:杨泽琳

设计说明;民以食为天。本项目基于对城市结构演变所形成的饮食形态的变化出发,讨论在特定时代形成特定饮食形态的原因,同时以此为基础,围绕未来城市生活中的饮食载具概念展开,探索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满足人们对品质化、个性化和情感认同的需求。

设计目标是构建未来原子化社会的饮食服务流程体系,同时提供一个综合载体,将移动工具、创作空间与情感交流相结合。 

设计方案涵盖了从食材获取到烹饪及分享的完整流程。载具作为核心设计元素,不仅具备快速移动功能以追逐新鲜食材,还提供了烹饪与互动空间,使厨师能够创作美食并与食客分享。

19.

ICU病床智能转运产品设计

设计:安紫荻

设计:ICU的全称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是专门收治病情危重患者的特殊科室。其中配备了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技术手段,并由专业的医护团队24小时不间断地监护和治疗患者。ICU的患者通常是因为病情危急或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需要密切监测和积极干预,才能稳定病情或避免进一步恶化。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医疗体系日益复杂且精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作为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核心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5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从完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网络、加强重症医学专科能力建设、扩充重症医学专业人才队伍、推进重症医学医疗服务领域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急诊是急危重症患者诊疗的重要平台,在院内诊疗过程中常常需要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急危重症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且常常依赖生命支持手段及转运难度大等特点,成功转运对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死率有积极意义。然而现有转运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进行院内转运的过程中,机器设备的配备情况、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的病情都会影响到院内转运的危险程度,急需完整安全的ICU转运流程。在未来,建设高效便捷,具有人文关怀的ICU和完善的转运流程具有广阔前景。

本设计目的主要在于将重构ICU的单体病床结构和转运模式,设计一款未来医疗背景下的ICU转运系统化医疗产品设计。通过改变ICU单体床结构,简化转运流程,减少对患者的二次伤害,也减轻医护人员转运的负担。

20.

牧场应急救援车工业设计

设计:巴丽娜尔·苏里旦拜克

设计说明:这款牧场应急救援车专为应对复杂牧场环境打造。动力系统采用锂电池与燃油结合的混合电力模式,搭配车顶太阳能板,太阳能板可在光照充足时为锂电池充电,多种能源互补,大幅提升续航能力,确保在广袤牧场中长时间作业。 

车顶配备一小型、一大型无人机。小型无人机负责侦察,凭借灵活机动性,快速探索周围环境,一旦发现牲畜走失、异常情况等,迅速将信息反馈至救援车。大型无人机为模块化设计,能按需组装柔性机械手臂、抓捕网等工具,满足多样化救援需求,其搭载的摄像头可进行高清拍摄。 

救援车自身的摄像头功能强大,不仅能实时观察路况,还具备热成像与红外探测能力,可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精准探测目标。考虑到山区等信号薄弱区域,该车配备卫星通信设备,保证救援过程中通信畅通无阻,实现指挥中心与救援现场的实时信息交互,提升救援效率与准确性,全方位守护牧场安全。

▲图源:设计四合院

想看更多完整作品详细介绍,请移步湖南大学图钉墙。

https://pinwall.cn/workFolder/1357

图文编辑:醒醒

免费领取 |“天花板级”全新升级KS材质库!

免费领取 | KeyShot神级万能渲染场景素材!

不想建模系列——300个高精度模型免费领取!

24种热门产品细节处理,一次性甩给你!

国内外48个工业设计大赛,一次性看完!

学工业设计,你居然不知道这些?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