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法定假日新增2天。
除夕终于成为法定假日,春节的仪式感终于完整了!
图|新华社
你知道吗?除了中国外,世界上还有十几个国家春节期间放假过年。
不管是百年前还是今天,春节在东亚文化圈内的很多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朝鲜和韩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春节是法定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拜先祖、举行仪式。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也会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
越南尽管曾被法国殖民统治长达十年,但依旧将春节作为他们最隆重的节日,并且有9天长假。
为何从古至今,东亚各国都将中华文化中的“春节”看得如此重要?
在车马很慢的古代,东亚各国又如何实现在同一时间共度新年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朝贡制度”。
在朝贡体系中,中原王朝被视为“天朝”,周边国家则处于附属或从属的地位。
图|清·万国来朝图
这些国家会定期向中国进贡,送上特产或珍宝。作为回报,中原王朝通常会给予其更多的赏赐。
就好像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总是要给更多回礼外加回赠一个大红包。
“厚往薄来”的模式带给朝贡国巨大的利益和帮助,促使他们投入巨大精力做好“进贡”之事。
在这一样套朝贡体系所维系的“美丽旧世界”中,天朝中国会将统一的日历发放给各朝贡国,各国均以中国时间作为标准。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各国都能在同一时间欢庆新年了。
那么,积极朝贡的各国究竟是赚还是赔?
张宏杰教授的《朝贡圈》一书会为我们作出解答。
翻开《朝贡圈》,一起走进“美丽旧世界”的神秘之门,深度了解中国古代朝贡体系,洞悉古代中国和东亚小弟们的爱恨情仇。
图 | 《朝贡圈》豆瓣评分
朝鲜:最忠诚
在我们泱泱华夏的中国朝贡“属臣”中,朝鲜真真是标准的“模范生”。
朝鲜原本的国号为“高丽”,大明王朝建立后,高丽王接受册封,成为明朝的属国。
1392年,权臣李成桂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新的政权。
已经成为一国之主的李成桂却不敢自己定下新的国号。他献上“和宁”“朝鲜”两个备选方案,请明太祖朱元璋最终定夺。
最终,朱元璋圈定“朝鲜”二字。
不但国家的名字要请天朝正主来定,朝鲜使臣也是最勤快的。
除了大明朝廷规定的一年固定三次朝贡外,皇帝的生日、皇太子的生日、春节等大大小小各种重要节点,朝鲜都会派使臣前来。
更为可贵的是,朝鲜如此“恭谨”的原因,并不是像其他国家一样,想获得朝贡贸易的利润。
而是不忘初心——发自内心地仰慕中华文明、认同朝贡体系背后的儒家伦理。
朝鲜人认为自己作为小国就应该要侍奉大国,这样大国也会善待小国。
图 | 《朝贡圈》实拍图
对于这位极其忠诚的小弟,明朝也给予了特殊的礼遇。
外交大典上,朝鲜的使臣通常都排在队伍的第一位。其他国家的使臣要见皇帝一面很难,但朝鲜使臣一般都可以觐见皇帝,目睹“天颜”。
更为特殊的是,朝贡国进贡的次数是被严格控制的,并且使臣只有拿着许可证,在验明真伪后,才能进入中国。
但明朝对朝鲜朝贡不加限制,朝鲜使臣有事可以随时来,中国对他们也是随时招待。
当朝鲜遇到事儿了,咱们是真的帮!
1592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朝鲜国王仓皇而逃。平时连上朝都不愿意的万历皇帝,却在这时候挺身而出,两度出兵,力保朝鲜社稷。
所以,“当年不忘恩”的朝鲜一直记得中国的好。
在明朝灭亡后的二百四十多年里,朝鲜始终坚持认为自己是大明的臣子。
甚至到清末,有的朝鲜人在写作时仍然使用明崇祯的年号。
直到中华民国成立,一些朝鲜学者依然坚信中华秩序是最理想的天下秩序。
这场长达两百多年的朝贡对于中国来说是费钱费力,但用文化俘虏了朝鲜的民心。
整体来看,不亏!
点击下方链接,看透历史上的厚往薄来 ↓
琉球:最淘气
同样是受到中国偏爱的国家,琉球却不像朝鲜那般忠诚,更像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儿子。
琉球原本只是中国东南海中一个又小又贫困的岛国。朝贡活动帮助它在经济和文化上双重获利,一跃成为了东亚海域的香饽饽。
朝贡国所进贡的贡品通常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直接送给皇帝的“正贡”。对于这一部分物品,皇帝的态度是“有贡则赏”,不但会赏给朝贡国国王,大臣的份也少不了。赏赐的物品都价值连城,档次远高于贡品。
除了进贡给皇帝的物品,使团还带着数量庞大的“附进贡品”或“附进货物”。对于这些物品,明朝政府按照高出市场价很多倍的价格付款。
“朝贡制度”就像一架经济杠杆,让朝贡国用相对少的物品换取了数倍、十倍的暴力。
因此也吸引周边国家争先恐后地前来进贡。
图 | 《朝贡圈》实拍图
琉球就是在其中获益巨大的臣属国之一。
琉球人将被赏赐的丝绸、药材和瓷器等物品专卖到暹罗、安南等国家,大赚一笔;再将从东南亚和日本买来的香料、胡椒、象牙、屏风、腰刀等带到中国换取巨大收益。
一来一回间,原本贫瘠的琉球成为了东南亚最有活力的贸易中介国。
当然,大明王朝也明白这杠杆的魅力。
为了避免财政收入大量通过朝贡体系流失,明朝政府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对朝贡国的朝贡频次进行了规定。
对琉球,明朝规定是两年一贡。可琉球从来没有认真执行过,通常一年要来两三回,甚至更多。
《明实录》中记载,琉球朝贡的理由有进贡、补贡、谢恩、进香等等,庆祝皇帝生日得来一趟,告讣得来一趟、请赐冠服得来一趟……
小小的琉球,仗着母国的宠爱,经济账算得明明白白的,滑头得很。
明王朝被不请自来的琉球使者弄得很是厌烦,却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到了清朝晚期,道光皇帝将两年一贡改为了四年一贡,但琉球却并不愿遵守。
他们专门派特使前来请愿,找尽各种理由说服道光帝。同时他们还大力行贿朝中官员,打开绿色通道。
深谙中国政治潜规则的琉球人,通过公关和贿赂成功“打动”道光帝,恢复了两年一贡的惯例。
如此看来,历代皇帝对待琉球,如同父母对待淘气的孩子。
尽管在经济上吃亏,但依旧舍不得责备甚至惩罚,还是宠爱着。
点击下方链接,走进朝贡秩序下的“美丽旧世界”↓
日本:最另类
朝鲜第十四代国王(宣祖)李昖说过:“设使以外国言之,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其言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
可见,与朝鲜的忠诚相比,“日本贼子”做得一点也不到位。
日本一方面很认真地向中国学习,但另一方面,日本在政治上追求与中国的平等,不愿意向中国进贡,更不愿成为中国的臣属国。
在日本点头哈腰的所谓“谦恭”背后,是超强的民族自尊心乃至自负心。
因此在中日关系漫长的一千多年历史中,日本作为符合中国标准的朝贡国的时间,不过百年。
唐朝时有段“趣事”。
彼时的日本并不想作为中国的朝贡国,更不想请求中国皇帝的册封。因为一旦册封,日本作为中国的属国,最高不过是“国王”,而在日本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皇”,和中国的皇帝一样平等。
图 | 《朝贡圈》实拍图
那来到中国的日本使臣如何称呼本国统治者呢?
若是称“天皇”,则僭越了“皇帝”的名号;但如果将自己的君主叫作“国王”,同样是大逆不道。
为了蒙混过关,他们想出了个鬼点子,把本国统治者称作“主明乐美御德”。
唐朝人以为这是日本国王的名字,在文书中写道:“敕日本国王主明乐美御德”。其实,“主明乐美御德”是“天子”二字的日语发音。
到了明朝,足利义满统一了日本。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他决定向明朝进行朝贡。
此时朱元璋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朱棣正在和他的孙子朱允炆争夺皇位。两者都希望得到周围其他国家的支持。
究竟如何站队?这成为了摆在日本使臣面前的问题。
这一次,他们又有了新的点子。
日本使臣并没有纠结于如何选择,而是准备好了两份国书,一份给朱棣,一份给朱允炆。无论谁获胜,都能显示日本的“虔诚”。
这一波滴水不漏的操作,让日本自南北朝后,时隔九百余年再次成为中华朝贡体系中的一员。
不但在与古代中国王朝的相处中打得一手好太极,日本还效仿中国,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朝贡体系。新罗、朝鲜、百济、渤海等国都曾经是日本的属国。
1609年,日本更是成功地将琉球控制,使其成为一个失去了大部分自主权的国家。日本借着琉球的外壳,打着琉球的旗号向中国朝贡,从中获利。
若即若离,忽冷忽热,向往中华文化,汲取大国利益,却从不愿向中国臣服。尽管另类,但中日朝贡关系依旧是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这样鸡贼的属臣,你觉得咱们是亏是赚?
图 | 《朝贡圈》实拍图
写在最后:
在传统时代里,东亚各国虽然相隔千里,却可以在一个时间欢度新年,度过端午和中秋;
他们按照同一套节气来决定各自耕种与收获的时间;
他们将汉语作为统一的书面用语,将中国的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共主”。
图 | 《朝贡圈》实拍图
两千多年来,东亚文化圈如此秩序井然,正是因为“朝贡”制度的存在。
在古代世界的几种世界秩序中,为何只有东亚世界始终井井有条,并且保持着相对和平?这与朝贡制度有何联系?
古代东亚世界的国家只向中国进行朝贡吗?是否还有其他的朝贡体系呢?
看似井然有序的朝贡秩序里,恭顺与沉浮的背后究竟藏着多少野心与算计?
无论是资深历史迷,还是对朝贡制度、东亚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都能在《朝贡圈》一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探索更多与“朝贡制度”相关的有趣内容。
翻开书,让我们一起看见朝贡制度的“表”与“里”,探究朝贡制度的“名”与“实”,一起从新的视角、新的侧面认识中国和整个东亚。
点击下方链接,读懂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
往期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