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赫尔巴特"兴趣教育"or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怎么实践?
云霄
2025-05-19 19:12:21

赫尔巴特 "兴趣教育"or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怎么实践?

“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才是激发学生动力的关键!通过多方面兴趣培养,让知识自然融入课堂!” 年轻的语文教师小王挥舞着《普通教育学》,满脸激动。
“纸上谈兵!” 资深的数学教师老李 “啪” 地合上《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强调在做中学习,脱离实践谈兴趣都是空想!”
办公室里火药味十足,这场争论恰似东西方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19 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 “兴趣教育”,主张以兴趣为纽带连接知识与学生;20 世纪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倡导 “教学做合一”,强调实践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这两种跨越时空的教育理念,究竟该如何在实践中落地?让我们深入教育现场,一探究竟。


一、理念核心:兴趣驱动与实践导向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 —— 德行”,而兴趣能让学生更主动地接受知识,进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他将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六大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为激发学生的社会兴趣,会引入历史事件中不同阶层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结构与变迁;在文学教学中,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小说的情节冲突,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深入理解知识内容。


陶行知提出 “教学做合一”,他指出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强调教、学、做三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晓庄师范学校的实践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参与到实际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例如,学生学习农业知识时,会亲自下田耕种,在翻土、播种、施肥的过程中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学习教育理论后,要到乡村学校担任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在 “做” 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这种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做分离的局面,让学习回归到实践本质。


但单一理念走向极端都存在问题。过度依赖 “兴趣教育”,若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环节,可能导致学习浮于表面;而片面追求 “教学做合一”,若缺乏兴趣引导和理论支撑,实践可能陷入盲目。例如,某学校的兴趣课堂上,学生虽对活动充满热情,但知识掌握零散;某推行 “教学做合一” 的学校,因实践活动缺乏设计,学生在重复劳动中难以获得知识增长。

二、实践路径:兴趣浸润与行动学习

基于赫尔巴特 “兴趣教育” 理念的实践,注重在教学各环节融入兴趣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为培养学生的经验兴趣,设计 “超市购物” 情境,让学生扮演收银员和顾客,在模拟交易中学习加减运算和货币换算;为激发思辨兴趣,提出 “如果动物会说话,世界会怎样” 等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表达观点。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资源、开展小组竞赛等方式,将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的实践强调以行动为导向。在职业教育领域,“工学结合” 模式便是典型应用。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学生在学校的实训车间学习汽车构造、故障诊断等理论知识后,会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在真实的维修场景中,为客户检修车辆、排除故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现自身知识短板,返回学校后有针对性地学习,形成 “做中学、学中做” 的良性循环。此外,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 “校园生态改造” 项目,学生在规划、设计、施工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然而,实践路径的片面应用会削弱教育效果。如果兴趣浸润只注重形式上的热闹,缺乏知识深度,学生难以获得实质性成长;而单纯的行动学习若缺乏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无法升华为理论知识。某学校的兴趣课堂上,学生沉迷于游戏化环节,却未掌握核心知识点;某 “教学做合一” 项目中,学生因缺乏总结反思,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三、融合创新:构建高效教育模式

赫尔巴特 “兴趣教育” 与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融合创新。兴趣是推动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会更积极地投入到 “做” 的过程中;而 “教学做合一” 的实践能够深化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新的兴趣点,进一步拓展学习领域。


在融合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两种理念。例如,在科学课 “植物的生长” 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展示奇特植物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经验兴趣和审美兴趣,引导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如 “为什么植物向阳生长”;接着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实验,让学生亲自播种、养护植物,记录生长过程,在 “做” 中寻找答案;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分享、撰写实验报告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兴趣和表达能力。


此外,在评价体系中也应体现两种理念的融合。既关注学生在兴趣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也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育实践提供更科学的反馈。


赫尔巴特 “兴趣教育” 和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都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在现代教育中,将二者有机融合,以兴趣为引领,以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素养发展的统一,方能构建出更高效、更具生命力的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