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红楼梦》真实大结局曹雪芹早有透露,很多人没注意
少读红楼
2024-11-27 06:30:00

我问过很多朋友,都说《红楼梦》读不下去,四大名著里最难懂的也是《红楼梦》,我一直不明白,明明《红楼梦》很好懂,说到底,它也只是一本小说,为什么会读不懂呢?

后来一个朋友说,第一回就读不下去,太多生字不说,且人名太多,根本记不住,而且情节特别复杂,一回现实一回梦境,很费脑筋,我重新把前几回又读了一遍,还真是这样,前面几回是全书的起始和总纲, 一大篇文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不沉下心来,一般人很难读得下去。

即便读了多遍红楼梦的读者,依然会有很多疑问,我每一次读,也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次重读红楼,我就发现了原文第二回里有一处很突兀的情节,且有一段非常诡异的脂批,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我们不妨拿出来,一起探讨。

这一回里说贾雨村因“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这个理由被参劾后,就通过友人之力做了林府的西宾,成了林黛玉的老师,后来黛玉丧母,很少上学,雨村闲着没事,就到处闲逛,原文接着有这样一段令人意想不到的文字,为了便于分析,我添上了脂批。

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一部书之总批。】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火气。】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是翻过来的。】【欲写冷子兴,偏闲闲有许多着力语。】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意欲到那村肆中沽饮三杯,以助野趣,于是款步行来。

这段看似有些突兀的文字,却是脂批最多的一处,初读时很多人不会在意,因为这个智通寺以及煮粥老僧就像电影一样只给了一个镜头,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很多人可能都匆匆错过了,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就忘记了,其实这个智通寺乃是全书最关键的一处大伏笔。

所谓“智通”,智然后方能通,智通之后,才会在身后有馀的时候及时缩手,到眼前无路之时想起回头。批语“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很明显是曹公在宁荣二府未出之前泄露的天机,即贾府之败与此二联大有关涉,所以批语又说它是“一部书之总批”。

接着贾雨村看到有一个老僧在煮粥,这一处初读的时候颇为费解,最近重读,慢慢品读出了其中的深意。一则是煮粥老僧与宝玉的关联,后文脂批多次透露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的结局,以及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落魄情节,我们很容易将宝玉与煮粥老僧联系起来,也许这个老僧即是宝玉最终的结局,是既证之后的宝玉。

二则这个老僧为何是煮粥,而不是在念经或打坐呢?我忽然想起“黄粱一梦”这个成语来。“黄粱一梦”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说的是卢生在旅店住宿,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梦。醒来后店老板锅里的小米饭还没有煮熟,因而大彻大悟的故事。如今多用来比喻荣华富贵如梦一场,短促而虚幻。

细细对比,老僧煮粥与黄粱一梦里未煮熟的小米饭何其相似?且红楼梦一开篇就借僧道之口说了这样一段话: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由此可见,老僧煮粥这个情节,是在提醒未觉之先的贾雨村,人生在世不过到头一梦,最终都会万境归空。但此时的贾雨村仕途还没有真正开始,正是火气正盛之时,他的一双俗眼如何看得透这些?所以看到煮粥老僧的贾雨村,他的反应是“雨村见了,便不在意”,此时的雨村对于俗世的欲望,求名求利的心情正是迫切热烈之时,所以脂批有“是雨村火气”这样的批语。

原文第二十五回宝玉遭魔魇,僧道二人再次出现,贾政说通灵宝玉不灵验时,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这里的“被声色货利所迷”,正是脂批里说的“火气”。此时的雨村,正是为尘世的声色货利所迷,所以看不懂。

后面接着说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连续用了两个相同的脂批“是翻过来的。”这是何意?通读红楼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是说的贾府一干人的未觉之先和既证之后的对比,那么什么才能翻过来呢?自然是镜子,而镜子则又是镜花水月,是虚幻的代名词,这一点在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一回交代的很清楚,要看反面,不能看正面,而这里的是翻过来的,即贾雨村看到的这个老僧,即是镜子的反面。

贾雨村是肉眼凡胎,此时火气正盛,所以无法看透这些,这才有后面的脂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什么是“未觉之先”和“既证之后”呢?就是后面脂批所说的“入世迷人”和“出世醒人”,贾雨村是入世迷人,是镜之正面,是虚幻假象,煮粥老僧则是出世醒人,是镜之反面,是真实依归。

也就说,这个煮粥老僧,虽然看似既聋且昏,齿落舌钝,其实他正是宝玉、黛玉、王熙凤等贾府众人最终的结局,也是红楼梦之贾府最终的结局,只是此时的贾雨村,只知道未觉之先的众人,并不识既证之后的众人。

后面说老僧“所答非所问”我们就很好理解了,贾雨村问的是世俗之言,是未觉之先的名利,而老僧所答的一定是出世醒言,警世恒言,是既证之后的天机,贾雨村参不透,自然不耐烦。后面的批语“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则是明确告诉读者,这是曹公在用倒叙的写作手法提前告诉我们贾府之结局,众人之结局。

综上来看,这一段老僧煮粥的情节,突然插入进来,寥寥数语,看似突兀,与上下文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删去也并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当我们通读红楼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曹公早在第二回就把贾府以及众人的结局剧透给我们了,而我们则像宝玉、黛玉等人一样,必要跟随着一起去红尘中经历之后,才能大彻大悟,体会出“万境归空”和“黄粱一梦”的深意来。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