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内疚式教育
灵玲写作疗愈
2024-11-16 11:36:00

“我每天给你做饭、洗衣服,你就考这点分回来,你对得起妈妈这么没日没夜地照顾你吗?”

“你能不能争点气?你知道你爸挣钱有多不容易吗?我们舍不得花钱,全部省下来给你”。

“要不因为有你,我和你爸早就离婚了。”

“你这样太让我失望了”。

这些来自家长的唠叨、抱怨,不知你曾经有没有在父母的嘴边听过?

不知道你有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说过?

这种教育模式被称为“内疚式教育”,也被称为“新型家庭暴力”。

什么是内疚式教育?在心理学上对应的概念是“愧疚诱导(guilt inducement)”简言之就是通过让孩子感到内疚来达到控制孩子的效果。

内疚式教育最关键三部曲:我非常不容易—都是你的错—你应该补偿我。

01内疚式教育常见家长模式

家长在“愧疚诱导”的教育中全然是“都是为你好”的自我感动,而且还蕴含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施虐-受虐不健康的情感互动模式。

曾经在儿童纪实类综艺节目中,有一位完美主义家长因为孩子完不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选择扇自己耳光的自虐行为。

这也唤醒了多少“内疚式教育”模式的家长,也让很多孩子看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

一位学生也向我诉说他所经历的“内疚式教育”。因为家庭经济压力的原因,他的母亲就经常向哥哥诉苦,父母赚钱有多难,供他上学有多么不容易,结果导致学习还比较好的哥哥自愿放弃就读高中,而选择外出打工。

如今哥哥也后悔当初自己没有坚持读高中上大学,母亲意识到之后坚决要让弟弟读高中上大学,而且还拿哥哥的例子激励他:“你看你哥哥都后悔了当时没上大学,你可得好好学习了,将来比他有出息”。

曾经的他也会背负深深的愧疚感,在母亲“你看我们多么辛苦赚钱,你还买这买那”,“不好好读书 怎么对得起我们”这种情感控制中艰难求学,不敢丝毫懈怠,看中每一次考试成绩,学不会考不好的时候会紧张焦虑,有负罪感。


那么内疚式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呢?苏珊.福德沃《情感勒索》中说,利用“负罪感”等情绪向他人实施情感支配的人,本身对外界环境缺乏信任。

即家长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情感缺失,或许是需要寻求安慰感和平衡感,寻求认同。

那些话语背后,其实是父母在向自己的孩子传达自己的焦虑、不安、急躁等等情绪,以及将自己的情绪过度依托给孩子。

“愧疚诱导者”的潜台词是“你该为我的情绪负责”,这其实是没有完成情绪上的“课题分离”。父母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情绪控制。


02内疚式教育下孩子的表现

“内疚式教育”可能会给一个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作家刘娜说:“中国式亲子最大的问题,是父母无处安放绝望无助的自己,打着‘还不是为了你,我才牺牲了自己’的名义,让孩子在愧疚中,一生过得拧巴又委屈。”

内疚式教育让孩子自我很难成长,他不敢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而是只有讨好与顺从别人,在讨好与顺从中获得自己存在的空间、价值和意义。

1.因为负罪感“不敢快乐”。 很多研究都发现,负罪感会让一个人忽视自我需要,更难享受生活。当“负罪感”成为生活的底色,一个人就很难感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我自己曾经也深陷这种负罪感无法自拔,想到父母的辛劳,自己还未满足他们的期待,有什么理由享受生活,去追寻快乐?
刚毕业的时候,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自己会在每次出差回来之后去做身体理疗,在消费的时候内心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去享受放松,反而会因为消费而产生愧疚,觉得自己应该把工资用来孝敬父母,而不是自己享受。

当我接触了心理学,并在不断自我疗愈,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中了解了课题分离的重要性,学会了接纳父母的过往和教育模式,也分别看见了他们和自己的人生课题。

有一位90后同事也跟我倾诉过他对父母的愧疚,是父母的内疚式教育让她背负了很多父母的情绪和本应属于他们自己的责任,提起这个话题,她会觉得有些沉重。

2.自我认同感低。如果面对父母“内疚式”教育,子女能够做出补偿,比如做到让父母满意了,满足父母期待了,也许会减少内疚感,获得些许轻松和解脱。

但如果尚不能够对父母的付出做出补偿,就会产生“我不够好”、“我不配得”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进而产生更多精神内耗,严重者还会产生抑郁、自残、自杀的行为。

这样的孩子会很努力,不敢停下来,因为缺乏自我认同,会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会自动屏蔽已经取得的成就。

部分孩子也会产生自卑、缺乏主见、顺从的性格特点。这样导致孩子很难突破自己,无法产生勇气去挑战困难,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潜能。

3.对父母产生不满和情感回避。 方用内疚感操纵另一方,对关系本身是一种伤害。但操纵者可能对此浑然不觉。

 在一项调查中,33%的人表示,他们对那些使自己感到内疚的人不满,而只有2%的引发内疚者知道自己的做法导致了对方的不满。 负罪感会抑制真正平等的沟通。

很多孩子在父母“内疚式”教育下,少年时能够顺从和听话,就是我们常见的懂事的乖孩子,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到了青春期有些孩子会爆发,反抗父母,常见的就是叛逆。

等到再大些,就会选择回避和逃离,与父母感情疏离,独自面对“内疚式教育”所带来的伤害,任由他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产生负面影响。

俗话说,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

03看见即疗愈—行动的一小步

对于父母而言,了解了“内疚式教育”的原因及影响之后,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出行动的一小步:

1.情绪来临时感受它,积极暂停

当情绪来临时,看到她,感受她,你此刻身体有什么样反应?去练习觉察不同的情绪,积极暂停,可以告诉孩子你此刻需要一个人静一静,冷静之后去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情绪背后的哪些需求未被满足,怎么样去满足它?

积极暂停是为了避免把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但自己的情绪后果,既而产生内疚感,觉得是因为自己的不够好,才惹得父母有这样的情绪。

2.学会转念,让自己开心很重要

不以受害者心态自居,为孩子和家人的付出完全是出于爱他们,无条件接纳他们,在付出的同时要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以付出和回报的结果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去享受这个付出的过程,就会少些抱怨和唠叨。

例如一位带着满满的爱意早起为孩子做早餐、接送上学、努力工作的妈妈,感受到的是自己爱的能量和被需要的价值感,而一个一边为家庭辛苦付出,一边又抱怨自己的牺牲都是为了他人迫不得已选择的妈妈,哪一个会更快乐呢?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为什么不让自己去享受付出的过程?如果自己此刻太累,允许自己休息放松一下,趁机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和归属感,也能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换位思考。

也要学会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减少对孩子的担忧和焦虑,让彼此都能够轻装上阵,减少内耗。

3.引导孩子积极归因

如果孩子暂时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目标,要引导孩子正确归因,不是因为孩子不够好,而结果只是一次人生的经历而已,吸取经验继续朝向目标前进。例如孩子成绩没有考好,帮助孩子总结分析原因,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4.平等尊重孩子

孩子做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要做到尊重平等对待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定,而非以家长权威来压制孩子,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民主型的家庭,父母会与孩子做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选择权和决定权,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树立榜样,正面引导。

5.赋能孩子

“内疚式教育”只会消耗孩子的精力,扰乱孩子的心神,而智慧的父母会做赋能型、教练型,激发孩子的内在能量,助力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经常鼓励孩子、向孩子表达谢意就是在赋能孩子。鼓励孩子勇敢尝试,犯错误并不可怕。鼓励孩子保持独特个性坚持做自己,看见并指出孩子的优点。适当放手信任孩子等都是鼓励的方式,会让孩子越来越认可自己,充满自信。

向孩子表达爱意:感谢你做我的孩子,感谢你为我做的这些事情,有你太幸福了,我怎么这么幸运,有你这样优秀的孩子等等,越具体的表达内容越容易获得孩子的认同,也会增进亲子感情。

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说:

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

写在最后:

虽然“内疚”是一种不太愉快的体验,但也包含着一些很珍贵的人类特质:它说明你有共情能力,可以自省,关心他人的痛苦,并愿意为之做出改变。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利用内疚感控制你、让你“不敢快乐”的声音。 

希望你保持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同时也有识别操控的清醒。

希望你能够更加理直气壮地跟自己说:这不是我的错。我不该为此承担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