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墩爸。
现在来讲“青岛路虎女逆行打人”这事,时机刚刚好。一来是因为不会被贴上“故意搞热”的标签,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充满“舆情洁癖”思维的大环境下,很容易被误解和误会,这就有违文章初衷了;二来则是因为最近实在太忙,虽然一直跟踪关注,但的确没有充分的时间成文成稿,这个要检讨。
开门见山,“青岛路虎女逆行打人”这事,再一次告诉我们:再小的事件,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处置和应对,都有可能被一步步变大、一步步拖炸,特别是在当下这种社会心态负面转变的情绪舆论大背景下,会显得更为明显而突出,之前的青岛大虾如此、现在的青岛路虎女逆行打人也是如此。
关于事件来龙去脉及网上动态变化,我想大伙基本已经了然于胸,这里再做简要梳理。
第一阶段(舆情引燃期):青岛开路虎的涉事女司机逆行嚣张跋扈,下车殴打正常行驶的男司机,打得对方皮青脸肿,被殴打男司机被爆出“退役军人”身份,话题开始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公开平台及微信群、朋友圈这些社群圈层大面积传播蔓延。跟踪可以发现,这个阶段的网上舆论变化呈现出热度上升快、话题讨论性强、情绪烈度大等舆论事件共性特征,分析与“涉事女司机嚣张下车手指被打男司机”“涉事男司机被打鼻青脸肿”等现场视频、照片造成的巨大视觉冲击力存在关联,再加上“逆行还如此嚣张”这些与现行法律法规严重背离的情感刺激,形成了网上最初的话题热度。
第二阶段(舆情发酵期):之后属地青岛崂山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称,对女司机作出行政拘留10日、罚款1000元的处罚。没曾想,网友普遍认为女司机态度极其恶劣、行为极度嚣张,处罚太轻存包庇之嫌,纷纷去青岛警方官方通报跟评质疑,“要保护退役军人”“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等关联声音开始出现,再加上网上关于当地退役军人部门发声表达将提供援助等声援声音的下场,舆论逐步从“质疑处罚太轻”这个单一话题点向关联涉事双方身份、职业以及警方惩罚措施有没有真正到位等多话题延伸延展,舆论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苗头倾向。分析认为,这一方面与涉事女司机太过嚣张的画面感与舆论追求公平正义的情感心理之间形成的剧烈反差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地退役军人官方声音的舆论下场,无形之中强化了这股对峙对抗声音的表达烈度。
第三阶段(高热运行期):在越来越强烈对峙对抗声音的作用影响下,关于女司机“官员”“公职”等带有影射类的传言开始接续出现,并且抖音、微博、百家号这些平台高频率传播,后经证实都系谣言,舆情开始偏离异化。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属地在这期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了“静默”,让围观舆论大量滋生“故意包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猜疑心态,于是便很顺理成章地给了一些“女司机身份不同寻常”等阴谋论调的传播土壤,再加上“先入为主”印象的持续固化,让舆论逐步偏离方向,开始被各路营销力量、干预势力裹挟利用,抖音、微视、网易等平台上出现的各类所谓“女司机为公职人员”等等虚假信息,就是一个典型。
第四阶段(恶劣营销期):在舆论事件持续高烧不退的时候,借助热点开始谋求营销、博取关注的戏谑段子、讽刺图片就会接续出现,共性通过负面热点集纳、讽刺性漫画等方式来关联城市形象,以营造出轰动性舆论效果。这种现象,早在前些年青岛也遇到过(青岛大虾),没曾想这次再次碰上。
上面是事件梳理的大致关键节点。深度分析可以发现,这本就不是什么大事,但为何却一步步地走到现在这种局面,除了有营销号作祟、干预势力作梗这些外在因素外,当地在处置过程中的自身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毕竟要捣乱的都会捣乱,我们无法根本性避免,但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则可以通过剖析、整改加以解决,这才是真正我们需要在事件当中吸取到的工作教训。
事实上,从我对当下的舆论处置工作情况的了解,今天发生在青岛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其他地方。也就是说,当事件主角变成自己的时候,未必会比青岛处置得好,这也是我建议加以剖析的原因。
一是关于处置思维的问题。以我对圈内的了解,各地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舆情洁癖”的问题,即一有事件引发舆论关注甚至是聚焦问题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控热”“降温”这样的行政手段。我猜青岛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从舆论事件的客观演变规律来讲,当路虎女逆行打人事件因引发全网关注而出现针对女子身份、工作职业等信息类谣言时,网上不太可能没有其真实澄清信息的爆料,毕竟这不是什么保密层级很高的涉密信息,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当地对内下达了“闭嘴”“不允许发声”的强制命令,这是舆论处置十分典型的错误思维,因为这等于将舆论阵地“拱手相让”。
二是关于处置应对的问题。讲真,相比其他系统其他部门,警方在警情通报这个权威信息发布的环节已经形成了一套实战经验,也做得相当成熟。但这只是舆论处置应对工作闭环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这是因为诸如法律解读、正面科普、情绪引导这些后续环节需要采取评论文的方式加以辅助引导,而官方发布作为权威信息源点,往往不具备这些处置功能。这点,无论是从之前的湖北公安,还是现在的青岛公安,都能看出端倪,如果都是这些清一色的“为通报点赞”“为及时点赞”“为重视点赞”跟评跟帖,不仅没有任何实质讨论意义、没有触发人们思考的启发价值,而且还会适得其反,造成舆论反感。我们需要正视舆论引导的核心要义,要做好真正的舆论引导工作,至少要在知识储备、时间安排、政治立场三方面加以淬炼和提升,这是因为要想在充满情绪的舆论场域中成功说服一个人,一定是讲的话就事论事、言之有物、述之有理。
三是关于舆论外因的问题。深层次跟踪可以发现,在中西方博弈加剧、三年疫情大流行影响等一系列外部因素交叠作用下,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现实压力大幅度增加,由此造成线下压力“线上转化”的宣泄倾向,这也是近年来负面舆论多发、高发频发的深层次内因。这是一个背景下的客观大势,而我们很多单位显然没有做好应对接下来这些复杂因素的思想准备、工作准备,还在用老一套方法论去解决新问题。比如,要根据舆论热度的变化、情绪烈度的动向、关注焦点的转移而去针对性地做好官方调查信息内容的呈现尺度、去及时的通过以案说理、用案讲理的方式做好情绪疏导。
以上观点,点到为止,以供圈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