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8月7日进入立秋,“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以文温暖三农
2024-07-26 17:41:19

8月7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这一天,不仅意味着暑去凉来,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也伴随着一系列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谚语与俗语,其中“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便是流传甚广的一句,我们来看一看有什么道理?


一、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这句古老谚语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智慧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其中,“六月”轻描淡写间,实则指的是农历夏末那段热烈而多变的时光,一个自然界由盛转衰的微妙转折点。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本应携着凉风细雨,缓缓拉开丰收的序幕。然而,当它不期然地降临于农历六月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时,却仿佛一位不速之客,带来了几分不安与忧虑。

“两头不收”,四字简洁而沉重,巧妙地勾勒出一幅农业生产的艰难图景。一方面,它暗指夏作物因高温干旱、病虫害频发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成熟度与产量,仿佛夏日的辛勤耕耘,在立秋的提前造访下,过早地画上了不完美的句号;另一方面,又预示着即将播种的秋作物,因错过了最佳生长期,加之后续可能遭遇的寒露早霜,其生长周期被无情压缩,难以累积足够的养分以支撑沉甸甸的收获。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直观描述,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它提醒着我们,农业生产需顺应天时,因时制宜,方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收获一季又一季的丰饶与希望。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我们来看一看?

一是六月立秋会气候异常。

农历六月正值盛夏,是农作物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光照和水分。然而,若此时立秋,意味着夏季的炎热可能提前结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气温骤降、雨水减少等不利条件。这种气候的突变,对于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作物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缺乏足够的光照和水分,作物难以充分成熟,导致产量大幅下降,甚至出现欠收的情况。

二是农作物生长期缩短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是固定的,从播种到收获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若立秋过早,意味着作物的生长期被压缩,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较长时间积累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其生长过程可能因时间不足而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最终的产量和品质。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实际上是对古代农民长期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提醒人们在面对这样的年景时,要提前做好准备,调整种植结构,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损失。


二、 七月立秋,早晚都收

相比之下,“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一古谚,宛若一幅温婉的水墨画,缓缓铺陈出一幅丰收在望、心境渐舒的田园诗卷。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时序更迭的朴素描述,更是蕴含了农人智慧与希望之光的璀璨篇章。当农历的七月轻启立秋之门扉,仿佛是大自然温柔的手,轻轻抚去了夏日的酷热与焦躁,带来一丝丝凉爽的微风,预示着金秋的序曲已悄然响起。

此时,田野间稻谷泛黄,瓜果飘香,万物皆在这转换之际展现出最丰盈的姿态。农人们脸上洋溢着期待与满足的笑容,因为他们深知,这“早晚都收”的不仅是土地无私的馈赠,更是汗水与勤劳交织出的甜美果实。早晨的露珠还挂在稻尖,预示着新一天的劳作即将开始;傍晚的夕阳洒满金黄的稻田,则是对一天辛勤最好的慰藉。这不仅仅是季节的更迭,更是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是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的生动写照。

“七月立秋,早晚都收”,便成了一句富有哲理与情感的谚语,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时,都能怀揣着乐观的心态,相信每一份付出终将迎来收获的季节,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风景,都值得我们去珍惜与感恩。


七月立秋,主要 是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主要表现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我们来看一看?

一是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作物的后期生长和成熟

在作物生长的壮丽画卷中,适宜的温度与湿度犹如细腻的笔触,精心勾勒着后期生长与成熟的辉煌篇章。当盛夏的热烈逐渐淡去,作物沐浴在秋日的温柔怀抱中,它们不仅享受着日夜温差逐渐拉大的自然馈赠,更在这份宁静与凉爽中悄然积蓄着生命的能量。

想象一下,苹果园里,每一颗果实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它们在秋风的轻抚下,表皮渐渐泛起了诱人的光泽,内部则悄悄地进行着一场甜蜜的酝酿。温差,这位无形的调香师,不仅促进了果实的糖分积累,更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风味与口感,使得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

而葡萄藤下,串串葡萄更是晶莹剔透,宛如紫色的宝石镶嵌在绿叶之间。秋季的凉爽与适宜的湿度,仿佛为它们铺设了一条通往完美的道路,使得葡萄中的糖分、酸度与风味物质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为酿造出顶级葡萄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秋季的雨水相对适中

秋季,这个收获的季节,其雨水的恩赐恰似天公精心调配的甘露,既不过于吝啬,也不至泛滥成灾。每一滴细雨都恰到好处地渗透进干渴的土地,滋养着即将成熟的作物根系,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抚触,既满足了作物蓬勃生长的渴望,又巧妙地避开了雨季常见的困扰——过量的雨水不再成为压垮庄稼的沉重负担,有效遏制了病虫害的滋生蔓延,确保了田野间一片生机勃勃而又不失秩序的景象。

与此同时,尽管秋日的脚步悄然带走了夏日的悠长白昼,日照时间缓缓缩减,但秋阳依旧如老画家手中那抹最耀眼的金黄,穿透稀薄的云层,倾泻而下。这光,虽不似夏日那般炽烈无匹,却蕴含着更为深沉与凝练的力量,其强度不减反增,为作物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盔甲,加速了它们内部的光合作用反应,仿佛是大自然最直接的能量转换站,将光能转化为作物体内宝贵的干物质,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积淀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片被秋光与秋雨共同呵护的田野上,每一株作物都承载着自然的恩赐与农民的期盼,静静等待着收获时刻的到来。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这句谚语,虽然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但它所蕴含的农事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却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们或许不再完全依赖这些传统的经验来判断农作物的收成,但它们依然是我们了解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参考。

​你认为我分析得对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新星计划3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