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许梦旖/文 10月22日,合成生物原料公司川宁生物(301301.SZ)发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川宁生物实现营业收入44.56亿元,同比增长24.43%;实现归母净利润10.76亿元,同比增长68.07%。
10月24日,川宁生物董秘办工作人员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由于工艺水平的提升,该公司在相关年报与季报中公开的成本数据均有所下降,这也意味着在产品售价不变的情况下,该公司毛利率及净利率也均随之提升。
同日,上海技术交易所智库专家张新原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川宁生物的业务模式专注于创新技术及专利保护技术的应用,其产品技术有一定程度的壁垒,且已有较高的市场接受度,这也是该公司业绩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川宁生物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他们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合成和转化,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生物可降解材料、药物中间体等。”张新原表示,川宁生物在选择产品时会首先考虑产品的市场空间与前景,该公司的技术已可解决产品规模化生产等难点。
根据相关公告,10月22日,川宁生物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顾祥在接待投资机构调研时表示,2024前三季度,川宁生物的硫氰酸红霉素、青霉素类中间体、头孢类产品等主营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均有增长。
顾祥同时称,川宁生物前三季度业绩增长的另一原因是公司工艺技术的不断提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依然维持着稳定状态。
相关公告显示,川宁生物在抗生素中间体整体生产制备技术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在国内细分行业优势明显。
比如,目前抗生素发酵罐单罐容量大都在300m³左右,川宁生物则通过技术创新,将发酵罐体积容量增加至500m³,为目前全球抗生素中间体领域单体最大发酵罐。同时,川宁生物的技术革新不仅解决了超大发酵罐的设计建造、发酵液溶氧供给、无菌控制、营养传质和相关配套设施的瓶颈难题,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单批产量和效率,规模化效益明显。
10月24日,川宁生物董秘办工作人员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发酵过程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及菌种的环境中,才能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合成生物学会在前端对菌种,包括细菌、酵母、大肠杆菌等细菌类、微生物类产品进行定向的基因改造,之后再传导至生产端的发酵过程,发酵之后再在提取端把公司所需要的产品完整地提取出来。
另外,根据相关公告,在“降本增效”方面,川宁生物亦拥有不少“天时地利”。
首先,该公司地处新疆伊犁河谷,当地具有适合生物发酵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能够提高发酵水平,进而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
其次,该公司亦地处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可以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亦可以通过跨境贸易的方式从国外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另外,该公司所在地靠近玉米产区,且光照充足,玉米蛋白含量较高,玉米价格相较内地便宜20%以上。
不仅如此,川宁生物还建有火力发电厂并且靠近煤炭产地,且整个新疆地区煤炭、能源成本相对较低,使得该公司在能源成本方面在行业内具有明显优势。
“公司的药物中间体、生物可降解材料都是通过发酵技术生产出来的。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抗生素中间体,现在的发展方向为合成生物学。”10月24日,川宁生物董秘办工作人员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该公司的合成生物学业务聚焦在化妆品原料、保健品原料及一些大健康类产品,也包括可降解材料、生物制品等产品。
10月22日,川宁生物董秘顾祥在接待投资机构调研时亦表示,自川宁上海研究院成立以来,目前已累计交付合成生物学品种近十个,其中,其中红没药醇、5-羟基色氨酸、麦角硫因、肌醇已进入生产阶段。
尤其是红没药醇,其研发受到市场关注。公开信息显示,红没药醇在肌肤修复、美白、口腔护理以及洗护产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根据其公告信息,川宁上海研究院已成功完成了此项产品的工业化试产阶段,是我国率先采用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案例。
中商产业研究院在《2024年至2029年中国合成生物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预计,2024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90亿美元,到2026年将达到307亿美元。其中,中国作为全球合成生物学的重要市场之一,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美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