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如同一张纯净的白纸,对外界充满好奇并通过模仿来探索世界。然而,当孩子爱模仿不良行为时,这张白纸上仿佛沾染了污渍。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明辨是非,让他们远离不良行为的影响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在孩子辨别好坏的道路上,家长和老师肩负着重要的引导责任。爱默生说过:“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 不然就等于零。” 这里的锋芒可以理解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拥有这种能力,他们的善良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道德行为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在孩子的观察范围内。如果家长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孩子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家长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教材。例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保持礼貌,孩子会将这些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孩子通过观察家长的正确行为,逐渐明白什么是好的行为规范。
给孩子讲解道德故事和案例。通过讲述正面的道德故事,如古代的 “孔融让梨”,让孩子明白谦让、友爱等品德的重要性;同时也分享一些不良行为导致不良后果的案例,帮助孩子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蒙台梭利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当孩子听到这些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时,他们的心灵会更容易接受道德教育,从而学会区分好坏。比如给孩子讲一个孩子因为撒谎而失去朋友信任的故事,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撒谎带来的后果,引导孩子明白诚实的重要性。
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模仿了不良行为后,和孩子一起探讨他们内心的感受。如果孩子在争抢玩具后感到不开心或者内疚,帮助他们分析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让他们明白不良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人,也会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爱默生说过:“只要你下定决心,宇宙都会来帮你。” 当孩子决心摒弃不良行为时,他们会更积极地去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明白尊重、责任、善良等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照顾小动物、帮助邻居等活动,培养孩子的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 当孩子理解并认同正确的价值观时,他们会激发自己的上进心,主动远离不良行为。
鼓励孩子与品行良好的伙伴交往。在良好的同伴氛围中,孩子更容易学习到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的朋友都有礼貌、乐于助人,孩子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孩子经常和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在一起,很容易受到负面诱导。
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应该被唾弃的不良行为。
另外,学校教育也至关重要。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教导孩子辨别是非的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教育孩子辨别好坏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家长示范、故事案例、感受引导、价值观培养、同伴影响、社会实践以及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健康快乐地成长。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用耐心和爱引导孩子,让他们走向充满阳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