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遭遇挫折便一蹶不振?说不定是家长错误的应对与过度的庇护让孩子失去了砥砺前行的能力。
家长们啊,常常扮演了 “挫折逃避引导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巧妙磨砺与坚毅培养的重要性。
以孩子面对挫折的态度为例,看似偶然的脆弱表现,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启示:
谁让孩子陷入 “挫折泥沼” 无法自拔?不就是那些一味遮风挡雨而不知放手历练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挫折应对最需的,往往是善磨,是一种精心雕琢与适度放手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包办”,有些困境得让孩子独自突围
家长们普遍爱 “帮孩子解决一切挫折难题”—— 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时有发生。
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家长立刻出面调解,不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人际关系的磨合;孩子参加比赛失利,家长赶忙安慰并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引导孩子反思自身。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冲锋在前,孩子却在一旁 “无所作为”,失去了在挫折中成长的机会。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是 “保护孩子免受伤害”,殊不知,长期的包办成了孩子坚毅品格形成的 “绊脚石”,反而让孩子在挫折面前不堪一击。
譬如孩子参加竞选失败的例子:孩子满怀期待地参与班级干部竞选,最终落选。家长得知后,心疼孩子,便去找老师理论,质疑评选结果。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成长阻碍”。
若干年后,当孩子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只会依赖家长或逃避退缩时,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懦弱滋生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在孩子学习骑自行车摔倒后,心疼得不得了,不仅不再让孩子继续练习,还责怪自行车不好骑。孩子从此对学习新技能产生恐惧,害怕再次失败。
家长懊悔叹息:“我只是想让他少受点苦,怎么他变得这么胆小?”
殊不知,庇护再多,也不如让孩子自己勇敢地面对一次挫折。
02 家长的过度庇护,其实是孩子脆弱的根源
无数次的代劳解决、责任推诿、痛苦转移,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脆弱基因”。
为何脆弱?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挫折中独立成长,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
每一个 “爸妈来处理”,都是一个潜在的 “脆弱诱因”。家长们总喜欢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第一时间介入,忽视孩子自身的潜力与成长需求。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过度庇护的方式对待孩子挫折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脆弱性格”。
譬如孩子在兴趣班遇到困难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在绘画班遇到一点困难就不想学了,太没毅力了。”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一次次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锻炼毅力的机会。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在绘画班因为画得不如其他同学而有些沮丧,家长得知后,立刻给孩子换了一个更简单的绘画班,还安慰孩子说不是他的问题。孩子在新的绘画班依然遇到困难时,便彻底放弃了绘画学习。
结果呢,孩子在面对任何需要坚持和努力的事情时,都轻易放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没恒心,而孩子心里想着:
“我反正有爸妈帮忙,不用自己努力。”
03 亲子挫折引导是双向互动,磨砺才能有坚强
亲子挫折引导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挫折规避”。
不理解孩子在挫折中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挫折中汲取力量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担忧去干预。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依赖心理。
沟通,是亲子挫折引导的关键。与其盲目地大包大揽,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挫折导师和精神后盾。
比如,孩子在科学实验中遭遇失败。假如我们一味以 “家长权威” 要求孩子按照既定方法重新做,孩子往往会失去探索的热情。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引导孩子分析失败原因,鼓励孩子尝试不同方法,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喊道:“你按照老师教的步骤再做一遍,肯定能成功,别自己瞎捣鼓。” 孩子满脸不情愿,在实验中也缺乏主动性。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这次实验失败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找找原因,你可以试试其他方法,我相信你能找到解决办法。”
孩子开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挫折中逐渐学会坚强。
所以事实上,亲子挫折引导的秘诀并不在于庇护的程度,而是磨砺的智慧。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 引导但不替代:巧妙引导,让孩子在挫折中感受到支持,才能学会为自己的挫折应对负责。
适当的引导不是全权处理,而是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与调整。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恰当的提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收获成长,这种 “历练”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坚强成长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挫折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坚韧不拔、勇于面对挫折和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挫折引导不只是对孩子挫折经历的干预,更是对自身育儿理念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挫折引导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磨砺而不包办的家长”。
面对孩子挫折应对的问题,选择是继续过度庇护,还是尝试以磨砺方式培养?
在孩子挫折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保护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挫折征服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挫折引导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