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照片拍摄于2024年10月24日,与李伟以及内蒙古的一位摄影师相聚午餐之后,李伟有事,在后海荷花市场和影分手后,我们来到了西四西边的白塔寺周边转悠。实际上这是我离京之后十数年间再次的回访。京城几个摄影大佬也正在拍摄这里 。时间不长,拍下这组照片,发在这里,与君分享。(图文/周一渤)
白塔寺下:民间的力量(上)
图文/周一渤
一年前,有丰台迁到西城,继续着自己在北京这座被称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古城的"客居"。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由"城郊"转到了"城里",离心脏越来越近的地方。在我的生活中,这辈子还能有与白塔这种神圣的事物密切相连的机缘,能有与白塔不可分割的思想的片羽,甚至能有相伴时日的顾盼对话,形影相吊。
白塔,在我住下的瞬间成了我生活与生存空间的重要信息和坐标:出入要在"白塔寺"公交车站下车,买菜要到白塔的西侧和北侧的一大一小菜市场,甚至想吃自己喜欢的黄河流域的刀削面也需绕国白塔,在纵横交错的小胡同里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这样的小馆子。我居住的这片平房区是北京十余个老四合院平房保护区中的一个,与白塔寺正好被一条大街分为相对的一东一西。其实我住所的两侧分别有广济寺和历代帝王庙,每每出行站在公交车站或到菜市场去,都能越过历代帝王庙的屋顶或从历代帝王庙的后墙穿行过去,抬眼,那座白塔就能进入眼帘,近在咫尺。
随着白塔在生活和意念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并紧密地发生关联时,我就有了了解白塔的渴望,尽管至今我还没有走进白塔寺院内半步。
妙应寺,俗称才叫白塔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上。它始建于元代,原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妙应寺所处地区是辽南京城的北郊,早在寿昌二年(1096年)便建造过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後来毁于战火。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於是在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 年)终於建成了白塔,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同一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范围根据从塔顶处射出的弓箭的射程确定,面积达16万平方米。作为当时营建元大都城的一项重要工程,寺院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因位于大都城西,所以又称作「西苑」。从此开始,这里便成为元朝的皇家寺院,也是百官习仪和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之处。忽必烈去世後,白塔两侧曾建神御殿(影堂)以供祭拜。元成宗时,寺内香火极为旺盛。后来的一场特大雷火,烧毁了寺院所有的殿堂,唯有白塔幸免於难。
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敕命维修了白塔。天顺元年(1457年),寺庙也进行重建,建成後命名为「妙应寺」,但面积只有1.3万平方米,范围也仅为元代所建佛寺的中部狭长地带。明清及民国时期,寺院又进行过多次维修。1900 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曾冲入妙应寺将法器、供器等席卷而去。清代中後期,僧人们将配殿和空地出租,并逐渐演变为北京城的著名庙会之一,每到逢年过节,这里就热闹非凡,以至在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
在妙应寺中还有转塔的习俗,即在每年是10月25日(白塔落成日)喇嘛绕白塔一周,颂经奏乐,众人围在外面观看,摩肩接踵,场面热闹。至今仍有很多善男信女虔诚地绕塔祈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後,寺内喇嘛被遣散,大门和钟鼓楼都被拆除改建为商场,寺内的其他地方也被机关单位占用,大量文物遗失或被损毁。直到1997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打开山门,亮出白塔」的口号後,才拆除商场,重修了山门和寺内建筑。1998年,妙应寺终於重新开放。寺内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尼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早在1991 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妙应寺白塔"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