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记者 李玉荣
近日,在正阳县清源街道乐堂村梅营红薯种植基地,村民抢抓农时收获红薯,并将红薯入窖,为下一轮的育苗做好准备。
“这个批号的红薯放这里,那个批号的红薯等会入窖。”该基地负责人叶启营指挥正在干活的村民把一袋袋刚收获的红薯入窖。自1993年起,叶启营便专注于红薯品种的研究、繁育与示范推广工作,他被当地群众称为“红薯大王”。在叶启营和团队的努力下,成功培育出了“梅营一号”到“梅营八号”等红薯新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在国内20多个省、市广泛种植,还出口到了越南、泰国等国家。
“我今年种了100亩红薯,收获60多万斤,全部入窖留种,开春育苗。红薯刚收获,红薯苗的订单就纷至沓来,明年繁育红薯苗要扩大产能,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叶启营说。
叶启营潜心育种,不仅在红薯品种改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还积极推广红薯种植技术,科技示范户遍布全国。他在全国共建了“梅营”系列红薯万亩示范基地2个,千亩示范基地100多个,扶助建立了科技示范户1.65万户,总推广面积900多万亩。这些科技示范户在叶启营的指导下,种植的红薯品质优良,产量高,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叶启营的示范引领下,红薯已成为乐堂村的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村民李富德是梅营红薯种植合作社的一名老员工,他常年在合作社工作,收入稳定且不错。还有许多村民在叶启营的合作社务工,或者自己种植红薯,过上了红火日子。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在雷寨镇关路口村,又是一番红火场面,村民正忙着出红薯、晒粉面、晾粉条,整个村庄弥漫着红薯的香甜和粉条的醇香。
在村头的一片空地上,徐小洲正忙着打粉子、晒粉面。他今年种了30亩红薯,正将一车车红薯倒入粉碎机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红薯被打成细腻的粉浆。“我加工红薯粉条已经10多年了,年年这样忙活。”徐小洲说。凭借传统手艺和诚信经营,他的粉条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不远处,村民张文化也在忙碌着,收获的红薯堆满了庭院。“我们村的红薯粉条不愁销路,我今年种了8亩红薯,亩产5000斤,准备全部加工成红薯粉条。”张文化兴奋地说。
关路口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粉条村”,其传统手工粉条制作技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立冬过后,村里便进入了红薯粉条制作的黄金时期,家家户户打粉子、下粉条。传统手工粉条制作已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村民通过种植红薯、制作粉条,不仅提高了经济收入,还传承和发扬了传统手艺和文化。
采收、清洗、装车,走进熊寨镇王楼村蔬菜种植基地内,一排排现代化的钢结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正忙着收获芹菜,一棚棚绿油油的芹菜长势喜人。“今年的芹菜长势特别好,批发价格1斤1元,品相好的芹菜批发价格1斤3.4元。”正阳县巨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冬升说。该公司已建有4个蔬菜基地,芹菜收获后立马整地,33座大棚全部种上羊肚菌,由于技术过硬,种植的羊肚菌亩产可达1500斤,产品不但畅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法国等国家。
王楼村蔬菜种植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为基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新活力。“在这里干活挺好的,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增加收入。”村民刘金花说。她每天在基地务工,不仅不耽误照顾孩子,还能每天挣120元。像刘金花一样,王楼村蔬菜基地吸引了周边30多名村民前来务工,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愿望。
近年来,正阳县发挥资源优势、擦亮产业底色、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在全县建设了花生、水稻、辣椒、蘑菇、羊肚菌、肉牛、母牛、红薯等特色产业,形成了陡沟镇小黄姜、手工空心挂面、手工馒头,大林镇虾稻米,铜钟镇闫庄村肉牛,雷寨镇关路口村粉条,熊寨镇毛集蘑菇,袁寨镇周庄村蛋鸡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致富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持续增收,过上了红火日子,助力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