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加强红色资源融入,助力“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1-12 14:38:05

在“大思政课”中运用红色资源是建设好思政课、实现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一方面,红色资源为“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主义情怀,对激发爱国热情、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价值,是建设好“大思政课”的天然素材。另一方面,“大思政课”为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运用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同时,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培养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栋梁之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

一、情况分析

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经调研发现,各个学校在概念、目标、手段、方法、模式等诸多方面的理解与实施均存在偏差,从而影响到育人效果。

对“大思政课”相关概念理解不够清晰。主要体现在“红色资源”“大思政课”与“创新”等概念上。如将“红色资源”狭义地理解为中国革命历史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将“大思政课”与传统的思政课混为一谈,将“创新”与“红色研学”等同起来,认为“大思政课”就是带领学生到红色景点参观等。

“大思政课”建设目标与标准不明确。在调研中发现,对“大思政课”建设目标大都用含糊语言描述,缺乏“红色资源—观念或能力—课程目标”之间明确的主线联系,使得教学计划难以制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大思政课”评价体系不完善。在评价维度上,缺少最重要的能够反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改变的特质性与行为性维度;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描述性指标比较多,量化的指标比较少;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上级与自我评价方式比较多,同级、下级、学生评价的方式比较少。

“大思政课”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整体上,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课堂教学仍没有脱离“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不够深入,阻碍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大思政课”的横向辐射效果欠佳。对“大思政课”的内容、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缺少强有力的横向宣传,缺乏有效的大环境。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梳理调研结果,课题组认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在于重“大”轻“小”、重“研”轻“推”、重“教”轻“评”等方面。

重“大”轻“小”。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大思政课”建设强调大格局、大资源、大师资,可以说是抓住了要点。但是,却往往存在忽视落地落实中的细节问题。如,忽视具体课程思政元素的小目标,忽视“研什么”与“学什么”的细节问题等等。“大思政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往“大”处谋划,强调布局;从“小”处着手,重视细节。

重“研”轻“推”。2020年以来,全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多达4580项,其中专门研究“大思政课”的项目376项。这些研究在“大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协同创新、评价平台构建等诸多方面或多或少都取得了研究成果,但是,绝大部分项目团队对成果应用和转化重视不够,教学方法创新成果难以得到应用和推广。

重“教”轻“评”。思政小课堂缺乏对教师教学能力、综合运用红色资源的能力、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效果的系统评价,缺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评价。社会大课堂缺乏对“大师资”与教学目标契合度、“大资源”尤其是红色资源与实践教学要求的深入评价。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结合“大思政课”创新,为推动湖南省“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题组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做实教学研究,招标一批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创新的优质项目。依托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为项目平台,紧扣“大思政课”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堵点问题,采用研究项目招标的形式,鼓励科研团队面向应用,跨学科、跨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将红色资源研究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结合,探索其在培养时代青年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从而避免简单化和同质化,真正实现红色资源价值的多元化、深层次挖掘与传承。

第二,做强教学设计,培育一批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的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金课。一方面,将红色资源整合进思政教育框架,开发专门的红色资源课程或模块,确保红色资源在“大思政课”中的连贯性和体系化,强化了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学参考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红色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革命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管理”等。

第三,做优教学评价,开发设计多维立体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评价系统。“大思政课”评价与一般课程评价不同,它具有评价对象的复杂性、评价主体的立体性、评价指标与标准的多维性等特征,为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有效性,建议开发设计专门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评价管理系统。系统中,应当分类划分考评对象,其中包括学校、教学单位、教师、管理服务部门等。应当分对象设定考评指标,不同对象的考评侧重点与指标应当不同。应当根据考评指标设定考评方法,综合运用他评、互评、自评方式,并引入第三方评价等,实现交叉式、立体化考评。

第四,做活教学资源,挖掘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线上线下“大思政课”红色资源体系。首先,培育并公布更多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红色基地名单,积极建立馆校融合“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引导纪念馆、伟人故居等相关红色资源场馆全方位为上好“大思政课”提供优质服务。其次,引导各红色资源场馆对革命文物、红色精神实行“身份证”管理,做好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以及红色精神的规范定义工作。同时,建立红色资源大数据库,推进红色资源信息在“大思政课”中的开放共享。最后,要规范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各协作主体的职责内容、工作标准、工作要求与考核细则,对“软课程”进行“硬管理”,以增强各协作主体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第五,做大育人环境,打造基于红色资源的“大思政课”宣传矩阵与育人氛围。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同时应当因地制宜、多元推进宣传与宣讲工作。建议强化政府在红色资源宣传上的主导地位,坚持政府搭台,学校唱戏,建立“省—地—县—校”联动机制。一方面,建立红色精神为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内容体系,营造全民思政的良好氛围。要指导各地各校根据地方红色资源的特色明确统一的宣传口径;凸显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征,并将党的最新理论融入其中进行常态化学习;明确规定包括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平面媒体、户外媒体等各类媒体有一定的篇幅或时间比例宣传红色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效能,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内容通过自媒体进行横向传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大思政课内容创新视角下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及征编研究”(22VSZ01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姚国荐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