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石窟守护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09-17 10:00:08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遥 吉小平

9月15日傍晚,张永军刚忙完一拨研学社团的接待讲解,腾出空儿来给老母亲做饭。

万佛山里是不能用燃气的,电磁炉也好使,不一会儿工夫,热气氤氲,汤面出锅。

这里是黄河北岸,洛阳市孟津区西霞院街道柴河社区——大同至洛阳两座古城之间平洛古道的咽喉之地。万佛山石窟就坐落于此。

山野之间,清风相守,文物为伴。

作为万佛山石窟的守护者,张永军将32年人生时光交付这里。

张永军在万佛山石窟上院门前打扫卫生 李卫超 摄

石窟“管家”

万佛山石窟分上下两寺院,上寺院在半山腰,下寺院在山脚下。挨着石窟的一座旧砖房,是石窟保护员居住的地方。

由于地处偏僻,万佛山石窟鲜为人知,清代的《孟县志》曾有记载。

1992年春,柴河村(现为柴河社区)为发展集体经济,尝试乡村旅游的路子,张永军等几名年轻村民受村集体指派,寻找文献记载中的石窟,找到万佛山中隐匿的石窟,并上报文物保护单位。政府部门拨专款对万佛山石窟进行了清理修缮。2013年,万佛山石窟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于对文物的兴趣和热爱,张永军成为石窟保护员,虽然是兼职,每月只领100元至200元的补贴,但他一干就是32年。

“你看,岩石表面发白的这种东西,就是受水侵蚀后的析出物,山水倒灌、冷热交替,对石窟影响很大。”张永军向记者讲解。

他的工作之一,就是尽量减轻雨水等对文物的侵蚀。雨天,他会及时用塑料布遮挡石窟;雨过天晴,他及时撤掉塑料布,便于石窟通风、干燥。

万佛山石窟 王亚峰 摄

为了及时看护好文物,他把老母亲也接到了山上居住。

冬天扫雪、夏天排水,张永军的常年守护有效减轻了石窟受到的自然侵蚀。

2021年6月,敦煌研究院10位青年研究人员来到万佛山石窟调研,张永军热情接待。张永军简陋的生活条件,保护石窟的执着坚守,让他们颇为感动。临走,他们送张永军一本赵声良所著的《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说:“守护工作太重要了,咱们石窟人的心是在一起的。”

石窟“专家”

因为守护万佛山石窟,张永军有机会接触了多位石窟研究学者、专家,并趁机请教。多年积累,他也渐渐从一位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成为“问不倒”的“专家”。

“经考证,万佛山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现存有6个窟龛,300余尊造像。”

“石窟内有完整保存的礼佛图行列浮雕,这对研究中国石窟佛教文化艺术有重要价值。”

“大佛龛中的一尊立像,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下摆衣褶层叠有序,覆莲座的莲瓣挺拔劲健,具有典型的北魏造像风格。”

说起万佛山石窟,雕刻类型、彩绘风格、艺术价值,张永军如数家珍。

面对研学的“小黄帽”和青少年游客,张永军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时解答不了的,他就抽空再去钻研。

“自己不懂,就谈不上分享与交流,更谈不上知识传播。”张永军说。

张永军向游人介绍万佛山石窟 王亚峰 摄

除了请教专家学者,张永军还自学历史、艺术等知识。他经常去旧书市场淘书,并自费订阅《中国文物报》,有涉及文化、考古类的相关内容,就剪贴成册,便于保存、学习。

坚守与传承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万佛山石窟的历史文化和珍贵价值,张永军建立柴河社区艺术展厅,收集书画作品和拓片常年展出,吸引了大量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他还自费制作石刻拓片,出去参加各种展会,宣传柴河的碑刻文化、石窟文化。

“我们柴河有宝贵的石窟文物、石刻艺术和优美的风光,这种环境,极适宜艺术创作。”在张永军的建议下,社区号召大伙儿整修闲置院落,打造柴河“艺术村”。

张永军在夜间查看石窟 李卫超 摄

如今,柴河已经建了绘画、书法、剪纸、传拓、兰花印染等十余个艺术工作室,均有常驻艺术家。

万佛山石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单位团体前来研学。

环顾柴河,东面是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北面是绵延千年的万佛山石窟,西面是当地与热心人士张弘一同创办的镌苑碑林,南面是柴河“艺术村”。

张永军说:“我会一直坚守下去,把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好、传承好。”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