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莫让“不当举报”给教育蒙上阴影
潮新闻
2024-10-23 10:51:04

潮新闻评论员 王彬

图源:新华社 图文无关

据半月谈报道,举报是家长、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监督学校教学行为的途径之一,但近日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由于成本小、门槛低、渠道广,少数学生或家长随意举报老师的情况逐渐多发、频发。

对于举报理由,除“管教学生”外,还包括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回复信息太晚、当着学生吃外卖和没经验带不好班等。还有教师因学生在班上丢了一块橡皮被举报。

西南某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今年1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经调查,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其余不属实的举报中,不乏恶意举报行为。

举报与监督,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是客观真实的,那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是对现实的纠偏与鞭策,如果是过于主观且不当的,那就变味了,是给当事人乃至现实捣乱与添堵。聚焦到“家长举报和监督老师”这一具体门类,也是同理,不当举报泛滥,也给教育蒙上了一层挥散不去的阴影。

家长对老师的不当举报,主要分这么几种,一是“没事找事型”,相关事情明明都在老师管教的合法合理范畴内,家长偏要鸡蛋里挑骨头,一定认为有问题,并去举报;二是“恶意夸张型”,芝麻大的事,却要上纲上线,过度渲染,不断放大,让人哭笑不得;三是“虚假不实型”,为了达成目的,在没有事实和证据支撑下,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明目张胆造谣诽谤,给老师身上“泼脏水”。

面对这些举报,老师们会怎么想?教育工作本身就够繁琐的了,压力也非常大,现在还要受到不当举报的困扰,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家长都举报了,学校和老师又不能不搭理、不回应、不解释,但一旦搭理,耗费精力、疲于应付不说,也影响心情与工作。

这类举报多了,时间长了,难免让老师陷入“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认知误区,这么下去,老师的职业路径怎么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教育工作又怎么可能干得好?

“不当举报”的受害者,也不光是老师,那些不尊重举报、不敬畏监督的家长们,不妨好好想想,搞这种“不当举报”,自己的孩子会怎么看?闹到最后,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家长如何处理自己与老师的关系,这是一门大学问。其中,担心老师给孩子“穿小鞋”而忍气吞声,不敢捍卫自己和孩子的正当权益,或者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为了让老师“善待”孩子或者“开小灶”,而去溜须拍马、刻意逢迎,甚至是送礼讨好,以及有违事实和真相,恶意不实举报老师等,都是有违底线的极端表现。

最大限度消除“不当举报”对老师、学生和教育的消极影响,现实还有很多可作为的空间。比如,对于没有依据一眼看上去就是无理取闹的举报与投诉,教育部门和学校完全可以挡住与驳回,并引导家长理性对待,没必要让其还去叨扰老师。

至于恶意不实举报,现在嚣张的原因在于“即便失实,举报者也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这一点需要得到改变。如果不实举报实锤,后续一整套的纠偏和应对机制得跟上,家长该道歉道歉,若到了违法犯罪的地步,法律程序该走走,学校和教育部门也需要第一时间给相关老师澄清和正名。

编辑: 张晓磊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