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常常是生活的缩影。有人分享美食,有人记录风景,而十五院外联部主任禹璇的朋友圈,却悄然点亮了一位患者的希望。
故事要从那个焦灼的黄昏说起。董姐的弟弟查出“左肺下背段占位”,CT结果上刺眼的“肺Ca?”让全家人慌了神。正当他们踌躇是否要远赴省城时,禹璇的一条朋友圈如同暗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的心——“肺结节多学科联合会诊”,发布时间是“晚上七点多”那一刻,董姐忽然明白:医院里那些看似平凡的岗位,或许从未真正“下班”。
翌日下午,十五院新门诊大楼大厅。门诊部主任牛欣已早早守候,她步履匆匆却笑容温暖,一句“我带你们去登记”,让慌乱的一行人瞬间踏实。会诊室内,郑州人民医院胸外科专家杨玉伦,十五院呼吸内科主任郑玲红、放射科副主任王向东、胸外科副主任程海军围坐一堂,严谨的讨论声此起彼伏。面对患者复杂的糖尿病与脑梗病史,他们不避风险,细致推敲方案;程海军主任更是亲自协调,仅半小时便将患者送入病房。
走廊尽头,董姐的弟弟握着住院证喃喃:“没想到,家门口的医院就有这样的专家团队……”一旁的家属红着眼眶感慨:“禹璇主任的信息救急,牛主任的周到暖心,专家们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十五院的每个岗位,都在拼命啊!”
是啊,医院的故事里,从来没有孤胆英雄。外联部的一条及时通告,门诊窗口的一句耐心指引,专家团队的一场精准研判,护士站里一夜无眠的监护……每一个岗位的“多操一份心”,都是在为生命编织一张温柔的防护网。
医者仁心,未必惊天动地,却总在细微处托起生命的重量。那天下班后,董姐又点开禹璇主任的朋友圈——没有精致的配图,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唯有朴实的信息下,静静流淌着医者无声的誓言:生命至上,永不下线。[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郑大二附院上街院区)社会监督员 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