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即时零售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5042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2万亿元。这一赛道的核心矛盾已从“速度与覆盖”转向“品质、价格与履约能力的综合平衡”。京东七鲜近期推出的“击穿价”策略及“1+N”模式,不仅引发行业震动,更为冷链生鲜预制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
1. 供应链直采:缩短链路降本增效
京东七鲜通过“产地直采+全球直供”模式,生鲜直采占比超70%,流通成本降低20%-30%。例如:
国内直采:与云南蓝莓、大连海参等产业带合作,减少中间环节;
全球直采:智利车厘子、挪威三文鱼等高端品类直供,价格较传统渠道低15%-25%。
2. 自有品牌:品质与价格的双重壁垒
京东七鲜自有品牌覆盖乳品、酒水、零食等品类,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边际成本:
七鲜椰子水:售价较同类产品低30%,复购率超50%;
七鲜皮尔森原浆啤酒:单瓶价格较进口品牌低40%,成618爆款单品。
3. 数据驱动的精准选品
依托京东集团消费大数据,动态调整SKU。例如:
北方市场强化面食、牛羊肉供应;
年轻用户偏好的低糖青团、猫山王榴莲千层等产品上新周期缩短至7天。
京东七鲜首创的“1个中心店+N个卫星店”模式,打破传统前置仓局限性,成为行业效仿标杆。
1. 中心店:体验与供应链中枢
功能定位:产品展示、热食现制、用户服务;
案例:北京亦庄中心店单日客流量超3000人次,线上订单转化率提升40%。
2. 卫星店:网格化覆盖与效率跃升
选址逻辑:覆盖1-3公里社区,与中心店形成互补;
运营优势:库存共享、30分钟送达、免运费门槛降至29元(PLUS会员免邮)。
3. 对比传统模式:成本与体验的双赢
1. 供应链韧性建设
政策支持:农业农村部《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支持农产品上行供应链数字化;
企业实践:京东七鲜与顺丰冷运合作,实现-18℃冷链全程覆盖,损耗率降至3%以下(行业平均8%)。
2. 技术赋能全链路管理
区块链溯源:京东“智臻链”应用于阳澄湖大闸蟹,扫码可查养殖、物流全流程;
智能补货系统:基于AI预测销量,库存周转率提升25%。
3. 普惠化消费场景创新
预制菜解决方案:京东七鲜推出“露营套餐”,整合烧烤食材、便携餐具,单周销量破万份;
社区团购融合:通过卫星店发起“邻里拼团”,生鲜次日达成本降低15%。
1. 政策导向:强化冷链基础设施与标准化
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要求:2025年冷链流通率提升至40%,损耗率低于10%;
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即食鲜切果蔬加工技术规范》等20项标准制定。
2. 行业竞争焦点: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品质保障:京东七鲜联合SGS等机构建立生鲜品控体系,抽检合格率99.6%;
绿色可持续:推广可降解包装,2023年预计减少塑料使用量200吨。
3. 资本布局:头部企业加速整合
美团买菜升级为“小象超市”,计划新增500个线下网点;
盒马启动“产地仓+销地仓”双仓模式,物流成本下降18%。
京东七鲜的“击穿价”与“1+N”模式,本质是通过供应链深度整合与技术赋能,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三角突破。这一实践表明,即时零售的未来不在于零和博弈的价格战,而在于如何将供应链效率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普惠价值。对冷链生鲜预制菜企业而言,唯有紧跟政策导向、强化技术投入、深耕场景创新,才能在行业变革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