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穿着裙子的士大夫,走了! ——致敬叶嘉莹先生
倪莉工作室
2024-11-24 21:24:05

图片

在古典文学的璀璨星空中,叶嘉莹先生以其百年的光辉人生,照亮了诗词的世界。她,一位杰出的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与世长辞,享年百岁。
叶先生以其超过七十年的诗词教学与理论研究,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誉为当代词学的泰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巨擘。她生前的慷慨裸捐,高达1857万的财产,体现了她一生奉行的格言:"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媒体对她的赞誉——"穿着裙子的士大夫",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她的形象。

图片

她出生时军阀混战,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提上日程;她青年时,神州罹难,民族危亡,抗日战争持续了整整14年;成年后,随丈夫去台湾,历经白色恐怖,居无定所,牢狱之涯。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读诗词,讲文化,中华之光,民族之幸。

图片

先生师承顾随,国学功底深厚。之后自己在西学上又深入求知,把西方哲学、艺术、符号学的研究带入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语境,硕果丰厚。其中的"文化语码"的概念帮助诗词爱好者很好的理解古人用"典"的文学技巧。
前后粗略看了先生讲词的多本著作,对先生非常钦佩。如今,点滴收获且自追忆,谨以向这位伟大的先生致敬!

图片

 叶嘉莹先生的书,讲诗词思路清晰明白,有感情,有对比,易学习;叶先生讲诗词重感发,诗词若能触发心灵感受,他诗为我诗,才是境界。叶先生自11岁学诗百岁,不离不弃,又以人生沧桑阅历讲诗写诗,此乃诗的人生与化身,不愧为"高山仰止,然心向往之"。
诗样人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跟叶嘉莹先生学诗,也是美好的生命境界的极致体验。
第一是先生治学严谨的态度令吾辈惭愧。先生讲到,为了研究王沂孙词,隔山隔海地找寻地方志、各类古籍,只为考证一处用典,试问今人学子有几个能做到如此。
第二是先生敢于突破创新。王国维瞧不上南宋词,迦陵先生的恩师顾随先生也不欣赏南宋词,先生说自己年轻时也是不懂欣赏赋化之词的,但她后来摸索到了门道,从褒贬不一的王沂孙词入手给赋化之词正名,这是一种自我革新和挑战,绝非一般人能做到。很多人活得越久,思维就越固化,执着于过往经验,但在先生这里不是,九十多岁时的她,依旧一本本著作看下来,诗词于她是常讲常新,时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探索。
第三是先生学贯中西,善于变通。先生初到国外,也经历了艰难的适应期,之后她很好地吸收了西方文学评论观点为我所用,用符号学、文化语码等观点解析诗词意象,示范了西为中用的方法,对我颇有启发。学贵有疑,学亦贵在通,迦陵先生的确是诗词界极精极博而又极通者。

图片

先生的书,初看是讲诗词,细看是讲美学,再看是讲人生和哲学。以诗词为范,以先生的身教为范,时常掩卷沉思,感动不已,值得一读再读。
学古典文学到底有什么用?
叶嘉莹教授说:学古典诗歌的最大好处就是——使人心不死。"
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学古典诗歌,就是要让人对宇宙万物、花开花落、草长莺飞都有所关心。像辛弃疾写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我们文化中一个宝贵的传统。当大家只重视物质的时候,当我们失去很多方面的信仰以后,古典诗歌可以使我们有一颗不死的心灵。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揭示诗词奥秘和美感的书籍,通过叶嘉莹先生的讲解,让古典诗词不再是高深莫测的艺术品,而是触动人心、启迪灵魂的良药。‌

图片

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词话境界之说,当时一眼便震撼心灵。原来词句可以如此解读,深微意美。
这本书不仅帮助读者理解诗词的境界之美,还引导读者感受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思维、力量、选择和信仰。叶嘉莹先生的讲解深受大众好评,她以一生的经历和热爱,致力于古诗词的普及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好和高洁世界。此外,《人间词话》作为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其三层境界理论——立志、苦索、顿悟,不仅适用于诗词创作,也是人生的一种指导,帮助人们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能够坚持理想,最终实现目标‌。
很喜欢看她和王国维的梦幻联动,从理论角度,阐发词的美感,令人醍醐灌顶。
所以,叶嘉莹点评中提到,"静安先生对各家词句的解说实在不见得都是作者的原意,而只不过是他自己读词时的一种联想而已。本来诗词这种美文,其特色原在以具象的描写触发读者直觉的感受而并不在理性的说明,因此其易于引起读者的联想,自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由衷佩服这种对诗词的看法。"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和"一蓑烟雨任平生"同样是雨,它们既是不同心境的创作者对雨的不同联想,也可以径直触发读者的不同联想。这些联想都出自真切的情感,而人的脑和心——不论写词还是读词——一下就把情感抓住了。由至美至真的文本触发人与人内心真切的感受,不失为一种美妙体验。 

图片

文化上一条条辅助线,让现代人可以借助这些工具理解古人的诗意和词韵。
叶嘉莹先生的另一本著作《北宋名家词选》且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贴近那些伟大心灵的跳动,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领悟他们深藏心底的哀婉与忧愁。
在北宋词坛的缤纷世界里,晏殊、欧阳修的豪放,柳永的柔情,秦观的细腻,苏轼的奔放,周邦彦的精工,各领风骚。然而,这些风格迥异的词风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灵世界?
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讲授,其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文脉不断",而其最令人遗憾之处则在于"止于人伦"。所谓"文脉",指的是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的脉络,是无数文化人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贡献与创新,是文明的连续性与传承。叶先生在"断线续接"中取得了非凡成就,使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这是对她最深的敬意。

图片

从文明的脉络来看,东方与西方有着相似之处——"传承与用典"。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荷马史诗》、《埃涅阿斯记》、《神曲》、《失乐园》,都是充满了典故与再创造。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隔阂,这主要体现在文字背后可挖掘的深度与维度上。
当我们重新审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时,儒释道三家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但历史上,儒家被政治化,而道家与佛家则多被边缘化。这种历史背景限制了古典文学的想象空间,使其多聚焦于仕途、理想、家国等主题。尽管如此,李白、屈原、庄子、苏轼等文学巨匠偶尔触及更广阔的宇宙与人生,但终究只是惊鸿一瞥。
与西方古典文学相比,西方作品常常超越国家民族的框架,探索宇宙与人生的终极真相,如《浮士德》、《失乐园》、《神曲》等,它们具有深刻的宗教性,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

图片

叶嘉莹老师的著作,不仅是对诗词的赏析,更是人生哲理与智慧的宝库。她认为,小词这种看似游戏的作品,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格。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她那豁达、从容、敏锐的心灵。
叶老师在讲述欧阳修和苏轼的词时,强调了"静而达"的品质,即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她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学到的生活态度,一是用游戏的心态去生活,关注生命体验,勇于探索;二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人事,将个人的痛苦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而显得微不足道。
叶先生对词的发展脉络高度概括为"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其中南宋词便是"赋化之词"。
这本《南宋名家词选讲》,惊喜在最后一章。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是大家所熟识的,而南宋后期还有吴文英和王沂孙这样的词人,写"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还有"孤峤蟠烟,层涛蜕月""几回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王的咏物诗在逐字逐句的解析下,想象力和氛围感跃然纸上。这两位词人的资料,都是叶教授辗转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各地图书馆收集得来,真的很难得。
 

图片

先生提出,赋化之词因为牌调长,需要铺陈,需要雕琢,总是"隔着一层",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老一辈评论家、美学家总是以诗的评价标准来看待词,喜欢直接的感发,以"不隔为美",这就产生了矛盾。书中先生以姜夔的例子讲赋化之词特别深入。私以为,赋化之词的产生也是文人对词发展的贡献,当一种体裁已经被前人写得高山仰止,必然要求变才能立足,这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姜夔的恻隐幽情不便在公开词作中直抒胸臆地倾吐,也客观上造成了赋化之词的产生。
历史的书页告诉我们,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痛苦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何不以超然的心态,投身于世俗的事业,不纠结于成败,只求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图片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叶先生以百年人生告诉我们:"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是呀,在人生的修行路上,我们的内在要升维,要往上走,用高纬度的视角想问题、看世界、待万物。人生的许多烦恼,往往源自外界,而非内心。在天地这个大熔炉中,我们炼己炼心,行善事,不问前程。
永远缅怀先生……


 #顶端冬日创作季#  #那些年少时读过的古诗词# #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