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河南日报头版头题聚焦息县:舌尖产业百变生金(高质量发展“县”睹为快)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10-05 10:47:43

02.jpg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通讯员 余江

  9月29日,走进位于息县的河南豫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一袋袋雪白的红薯淀粉,经过活浆、涂布、蒸煮、老化、烘干、敷膜等工序,变成一桶桶口味多样的酸辣粉,被送到国内外“豫道粉丝”手中。

03.jpg

  “十桶酸辣粉,八桶河南造。”该公司董事长赵豪自豪地说。作为国内行业领先企业,豫道农业一天可生产酸辣粉140万盒,曾创下单日销售破10万单的业绩。该公司的酸辣粉产品,还乘上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销往中东和东南亚地区。

  “红薯干饭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淮河两岸的漏风土孕育了息县的好红薯,当地群众曾把红薯作为主粮。近年来,豫道农业采取“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方式,建成一批优质红薯种植示范基地,拉长产业链条,把红薯做成了大产业。

06.jpg

  为了让农户种出适合加工需求的红薯,豫道农业先后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的农业科研专家,指导农户种植优质高产红薯。“种苗有供应、种植有指导、产品就地卖,收入有保障。”息县东岳镇邱庄村村民邱冬汉感慨,“沙土地长出了‘金疙瘩’,成了人人喜爱的‘香饽饽’。”

  如今,息县红薯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红薯60多万吨,先后获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并被认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酸辣粉、红薯冰激凌、冰冻烤红薯、红薯巧克力……围绕把红薯“吃干榨净”,息县持续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力度,构建了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红薯全产业链,推出50余种红薯制品,实现了红薯身价成倍增加,带动当地8000余人就业、4万多农户增收。

  一碗酸辣粉,激活县域大产业。随着息县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薯源膳食纤维保健品“三驾马车”的产能和销售规模释放,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我们正全力打造中国红薯产品研发基地、中国酸辣粉创新基地和红薯小镇、酸辣粉小镇‘双基地双小镇’,力争5年内实现年产值50亿元,10年内成长为百亿级产业集群,带动更多群众在红薯产业链上增收致富。”息县县长郑春说。

04.jpg

  息县沃野千里,曾连续9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金秋时节,正是鲜食玉米收获旺季,在息县春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一根根刚收获的金黄玉米,经过剥皮、清洗,再经过高温蒸煮、快速冷冻等环节,便成了市场上抢手的鲜食玉米。

  “以‘鲜’取胜,以快争‘鲜’。”该公司总经理李坤说,“从采摘到加工完成,全程不超过4小时,最大程度保留了玉米原有的色、香、味,做到营养不流失。”如今,春达食品已在息县流转土地1万亩,打造高标准有机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年产值约7000万元。

  玉米“接二连三”发展成为特色产业,红薯从“救命口粮”变成增收“金疙瘩”,优质弱筋小麦直供全国知名酒企……息县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持续实施“粮头食尾”富民强县计划,推动绿色农业和现代食品工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从“田间”到“车间”再到“餐桌”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步入“快车道”。

实践者说

  息县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稳步推进三产融合,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中之重,着力在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上下真功、求实效,推动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朝着实现农业强县的目标奋力前行。

  ——息县县委书记管保臣

编辑: 刘宏冰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