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随笔】刘建峰 ‖扶起善良 传递温暖
刘建峰
2024-08-29 08:56:56

 扶起善良 传递温暖 

图片

“扶不扶”,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在当今社会引发了无数的思考与争议。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冷漠。当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地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扶起,而是在心中权衡利弊,担心被讹诈,担心惹上麻烦。

然而,在这看似纠结的选择背后,前不久在沈丘县有人再次给出了完美的答案:面对公路上突然摔倒的老人,失去知觉,血流不止,路过的李娜选择了毫不犹豫的扶起!此事经《光明日报》客户端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时间回到8月4日早上7时30分,在沈丘县兆丰大道和长安路交叉处,一老人突发晕厥,所骑三轮车侧翻,重重摔倒在柏油路面上,左额部和右手血流不止。

危急时刻,一女士骑着电动车带着儿子路过此地,见此情景,毫不迟疑地下车,急忙将老人扶起。可是,当时老人已失去知觉,没有任何反应。这位女士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用卫生纸按压着老人的流血部位。

大约5分钟后,沈丘县人民医院120急救车赶到,女士与医护人员将老人架上救护车,没有留下姓名和电话,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多亏来得及时,不然将危及生命。”县人民医院急诊室医务人员告诉老人的子女,老人的额部和右手均有较大伤口,且流血过多。虽然老人暂时脱离了危险,但需要住院观察治疗。

老人的大女儿范雪华说,平时母亲有个头晕病。当时,母亲骑着车,忽然感到头晕眼花,身子就歪下去了,啥也不知道了,多亏好心人救了她。遗憾的是不知晓这位好心人在哪儿呢?

经过医院抢救,老人清醒了过来。清醒的第一刻,就叮嘱儿女一定要找到这位救命恩人。茫茫大海,何处去找这位恩人。无奈之下,大女儿在抖音平台发布了视频,全网寻找并感谢这位好心人。视频迅速引来了数千人的关注和评论!并通过一位网友提供的行车记录仪,终于找到这位好心人,她叫李娜,沈丘县东城东方红幼儿园的园长。

李娜告诉记者,当时她急着送儿子去参加一个武术班,看到老人倒在地上流血不止,毫不迟疑地上前扶起。

事后,有人问她:“你‘扶’起不怕被讹吗?”。李娜则不假思索地说,当时顾不上多想,第一反应就是赶快救人。早一分钟扶起,就少一分钟危险。


事故的第二天,为了却老人的心愿,也为了看望一下老人的伤情,李娜来到县人民医院。

“闺女,多亏了你,好心人啊”老人紧紧地握着李娜的手。

“大娘,这不算什么,遇到这种情况,谁都应该伸出援手。”李娜言语间彰显大爱之心。

通过20多天的治疗,老人的身体得到了康复。出院的当日,便携带儿女将精心制作的锦旗和感谢信送到李娜手中,以表“扶”起之恩。

曾有这样一个场景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弦。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天空中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街道上行人稀少。一位老人在过马路时不慎摔倒在街头,他试图自己站起来,却几次都没有成功。来来往往的行人,有的匆匆一瞥便加快脚步离去,仿佛害怕被卷入什么麻烦之中;有的驻足犹豫,心中充满顾虑,不知该不该上前帮忙。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出现了。他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一顶帽子,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他看到老人摔倒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冲上前去,将老人扶起。他仔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在确认老人无大碍后,又帮忙联系了老人的家人。当老人的家人赶到,对小伙子千恩万谢时,小伙子只是腼腆地笑了笑,说:“这只是我应该做的。”

这个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善良的本质。在这个充满质疑和冷漠的时代,小伙子的行为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善良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愿意伸出援手,就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扶不扶”的背后,是对善良的考验。当我们在面对摔倒的老人时,心中的那份善良往往会与各种担忧相互交织。我们担心被讹诈,担心惹上麻烦,于是在犹豫中错过了伸出援手的最佳时机。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不良分子利用人们的善良进行讹诈,让很多人对“扶不扶”这个问题望而却步。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少数的负面事件就否定了善良的存在。如果每个人都因为害怕被讹诈而选择冷漠,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变得多么可怕。

每一个“扶不扶”背后的感人故事,都是一颗善良的种子。它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发着更多的人去勇敢地践行善良。也许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但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用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当我们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不再犹豫,不再旁观,而是果断地伸出援手。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当无数个善良的人汇聚在一起时,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还记得那个在暴雨中为残疾老人撑伞的女孩吗?她不顾自己被雨水淋湿,默默地为老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还有那个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的年轻人,他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让整个车厢都充满了爱。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蕴含着无尽的温暖和感动。它们让我们相信,善良从未离开,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传递。

图片

曾经有一位老人,在被一位年轻人扶起后,他不仅对年轻人连连道谢,还坚持要给年轻人一些报酬以表感激。年轻人坚决推辞,老人却说:“你的善良不能被辜负,我一定要表达我的心意。”虽然最后年轻人没有收下报酬,但老人的这份感恩之心让人动容。这位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高尚的道德品质,他让我们看到,善良是相互的,当我们给予他人帮助时,也会收获他人的尊重和感恩。

在“扶不扶”的抉择面前,我们应该坚定地选择善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温暖,更加美好。当我们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时,我们扶起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对人性的尊重。

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善良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珍贵的品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让它被冷漠和恐惧所掩盖。


让我们铭记这些感人的故事,让善良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勇敢,少一些犹豫。用我们的双手去扶起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我们的爱心去传递温暖,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善良永远是最强大的力量。

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扶不扶”的良心斗争面前,也让大众陷入两难境地。

2006年,南京市民彭宇扶起了一名摔倒的老人,却被老人指认为肇事者。案件经过多次审理,最终法院判决彭宇赔偿老人部分医疗费用。此案引发了社会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广泛讨论,许多人开始担心扶起摔倒老人的后果,“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这句话也被广泛传播,成为全社会在见义勇为时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2014年1月2日,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漳溪乡村的村民吴伟青,在回家路上扶起了一位自称被他撞倒的老人周火仟,还主动将老人送去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但周火仟却将自己的轻伤说成重伤,要求吴伟青支付高额医疗费用。尽管找了很多人调解,周火仟始终不松口。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吴伟青最终选择自杀。

2024年5月15日晚,南京一名老人醉酒骑车摔倒在马路上,路过的小伙杨帆主动上前帮扶,却被老人及家属误解为肇事者,老人的儿子赶到现场后要求赔偿医药费。最终交警通过行车记录仪和路人的证明,认定杨帆无责。5月17日上午,南京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为杨帆颁发见义勇为专项奖励金并送上鲜花。

2024年,江西抚州17岁的孟欣轩骑车路过看到一位醉酒倒地、头部鲜血淋漓的老人,他选择挺身而出,扶起老人并联系家属。然而,老人家属赶到后,老人非但不承认是自己醉酒摔倒,反而一口咬定是被孟欣轩撞倒,甚至对他拳打脚踢。最终监控录像还原了真相,老人因殴打他人被行政拘留,孟欣轩的善举也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扶不扶”首先反映出人们在道德与功利之间的权衡。从道德层面来看,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人类善良本性的体现。看到他人处于困境,伸出援手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符合我们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因为担心被讹诈而选择不扶,这背后是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这种抉择凸显了道德与功利之间的冲突。

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行为,但现实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功利因素。这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在社会中更好地弘扬道德、减少功利考量的思考。

“扶不扶”问题也反映了社会信任的危机。当人们对他人的诚信产生怀疑时,就会在帮助他人时犹豫不决。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存在于陌生人之间,也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信任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没有信任,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因此,解决“扶不扶”问题,需要重建社会信任。这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通过教育、宣传、法律等手段,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在“扶不扶”的抉择中,还涉及到责任与担当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是否有责任去伸出援手?这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关于社会责任的问题。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选择逃避。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明确责任、强化担当,让人们在面对他人需要帮助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扶不扶”现象也引发了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一方面,那些毫不犹豫地扶起他人的人,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另一方面,那些恶意讹诈他人的人,则暴露了人性的丑恶。

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在面对“扶不扶”问题时,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两面性。这也提醒我们,要通过教育、文化等手段,引导人们发扬人性的善良,抑制人性的丑恶,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扶不扶”问题还促使我们反思社会价值观。在一个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这种价值观的偏差可能导致人们在面对“扶不扶”问题时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社会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和责任,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面对“扶不扶”的社会现象,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增加关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可以讲述雷锋、郭明义等道德模范的事迹,让学生明白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即使可能面临风险,也不能因噎废食。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到贫困地区支教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利用媒体平台,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广泛宣传正能量的“扶人”故事。可以制作专题节目、纪录片,或者通过新闻报道、短视频等形式,展示那些勇敢扶起他人的人的善举,以及他们所得到的社会认可和赞扬。

在社区、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海报,播放公益广告,提醒人们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不要犹豫,勇敢伸出援手。海报和广告可以采用生动的图片和感人的文字,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在“扶不扶”事件中的责任划分。如果扶起者是出于善意帮助他人,且没有过错,不应承担法律责任。如果被扶者恶意讹诈,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要严格依法办事,公正判决。对于那些恶意讹诈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维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让人们知道法律是保护善良的,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政府可以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对那些勇敢扶起他人的人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奖励可以包括奖金、荣誉证书、奖章等,让见义勇为者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企业也可以参与进来,为见义勇为者提供优惠政策,如购物折扣、旅游优惠等。这样既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勇敢地去帮助他人,又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公共场所,如街道、商场、公园等,增加监控设备的安装密度,确保能够清晰地记录下发生的事情。这样在发生“扶不扶”事件时,可以通过监控录像还原事实真相,为双方提供证据支持。

鼓励个人使用手机等设备进行拍照、录像,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可以先记录下现场情况,再进行救助。这样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为后续的调查提供证据。

开发和推广一些智能穿戴设备,如带有定位和录像功能的手环、手表等。这些设备可以在人们遇到意外情况时,自动记录下周围的环境和事件经过,为后续的处理提供有力的证据。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控视频进行分析和识别,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人,并通知附近的救援人员。这样可以提高救助的效率,减少因犹豫而错过最佳救助时机的情况发生。

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将恶意讹诈他人的行为记录在案,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这样可以对那些不诚信的人形成约束,提高他们的违法成本。

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培训、主题活动等形式,让人们了解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不诚信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和管理,建立邻里互助机制。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组织志愿者定期巡逻,及时发现和处理社区内的突发事件。志愿者可以在遇到“扶不扶”事件时,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并为双方作证。

“扶不扶”的社会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人们在面对他人需要帮助时,不再犹豫,勇敢地伸出援手,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在生活的舞台上,“扶不扶”不应成为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当他人面临困境,勇敢地伸出援手,扶起的不仅是一个身体,更是人心的温暖与社会的良知。


孟子曾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一个搀扶的动作,正源于这份恻隐之心,它传递着无尽的正能量。它如同一束光,照亮那些处于黑暗中的心灵角落;它似一阵春风,唤醒人们内心沉睡的善良。在扶起他人的那一刻,我们展现出的是人性的光辉、责任的担当和对生命的敬重。

 在“扶不扶”面前,希望像李娜一样的人越来越多,让“义举”之花开遍中华大地。

让我们不再犹豫,不再彷徨,用行动诠释善良的力量。当每个人都能毫不犹豫地去扶一把,这个世界将充满爱与希望。因为,每一次的扶起,都是在为社会的正能量添砖加瓦,都是在书写人间大爱的壮丽篇章! 

#顶端秋日创作季#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