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昆明送子鸟:出现2大症状,很可能是子宫内膜「增厚」的信号……
送子送福送子鸟
2024-09-27 09:26:48

子宫内膜增厚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情况,对于绝经前出现的子宫内膜增厚,可能问题并不大,因为育龄期女性的子宫内膜本就会经历“生长-增厚-脱落-变薄”的过程,与月经相关。

但对于绝经后的女性来说,如果子宫内膜出现异常增厚,则需要重视,必要时则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具体的原因及情况。

(一)为什么会出现子宫内膜增厚?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可波动在月经后的3mm到黄体期的15mm。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最后1次月经后的1年内子宫内膜通常比绝经后略厚,以后逐渐萎缩变薄。

来源:摄图网

近些年,因体检或其他检查偶然发现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而就诊的妇女越来越多。对于绝经后女性来说,子宫内膜增厚通常是由于内分泌紊乱或子宫内膜病变所致。

其中,内分泌紊乱是因绝经后体内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可导致宫颈萎缩和狭窄,使子宫分泌的黏液无法顺利排出而滞留在子宫壁上,日久则会引起子宫内膜增厚。

而在导致子宫内膜增厚的子宫内膜病变中,常见的原因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肌瘤、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或子宫内膜癌等。

(二)子宫内膜厚度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对于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部分患者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可表现为:

①下腹痛;

②异常出血等。

也有部分患者虽然有子宫内膜增厚,但并无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出现,这也就是临床上的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

在病理学方面,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表现可呈多样化,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甚至是子宫内膜癌等。

来源:摄图网

虽然子宫内膜增厚很常见,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的情况可能会逐渐转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H)。AH是子宫内膜癌(EC)的一种癌前病变,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异型性子宫内膜腺体细胞的过度增生,子宫内膜增生到AH,再到高分化EC是连续病理变化的过程。

在临床上,对于合并糖尿病、肥胖(BMI>30)、高血压、未育、激素替代治疗、绝经年龄晚(>55岁)等EC的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出现阴道出血症状或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加,应高度警惕,建议行内膜活检或宫腔镜检查。

文献报道,大多数EC具有子宫内膜样分化,并被归类为Ⅰ型EC,Ⅰ型EC是雌激素依赖性的并且通过增生—癌症序列发展,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而Ⅱ型EC不依赖于雌激素并且独立于子宫内膜增生途径发展,病理类型多为浆液性癌、癌肉瘤及未分化癌等特殊病理类型。

(三)癌变风险有多高?该怎么处理?

(1)有症状的患者

子宫内膜厚度是预测绝经后阴道流血(PMB)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EC)的重要指标。

来源:摄图网

一些指南建议经阴道超声检查(TVS)测量子宫内膜厚度4.0mm或5.0mm为阈值,是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进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的指征。当子宫内膜厚度低于这一阈值时,发生EC的风险<1%,但如果大于这阈值,尤其是合并EC的高危因素时,则EC的风险会增加。

一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90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女性,均接受子宫内膜活检,结果发现,当ET>11mm,发现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7%和7.9%。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应行进一步检查已明确疾病的良恶性病变。EC的诊断除了病理学检查外,可同时行盆腔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腹部CT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进行影像学评估,了解子宫肌层是否有浸润及子宫外有无转移,以确定手术范围;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选择放化疗或姑息性系统治疗等。


(2)无症状患者

无症状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或癌的发生率低,大多为良性病变所致。对于此类患者,内膜厚度超过多少需要干预,目前无统一阈值。

对于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处理策略和原则应遵循个体化原则,ET<11.0mm的患者不应常规进行子宫内膜活检,但应仔细甄别是否具有发生EC的危险因素。

对合并EC的高危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激素替代治疗、长期服用TAM和未育,或伴有阳性超声特征如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血流丰富、合并宫腔积液者应进行子宫内膜定位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