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为什么我们管得越多,孩子的自律性越差?
培筱垚 家庭教育
2024-09-13 11:46:52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父母都陷入了一个困惑的怪圈:我们越是事无巨细地管理孩子的生活、学习,孩子的自律性却仿佛越来越差。这种现象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教育中深层次的问题。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过度的管理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的机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天生具有一种探索世界、尝试新事物的好奇心。当父母对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进行严格的管控时,孩子就失去了自己去判断、去体验、去犯错的过程。例如,在孩子写作业时,有些父母会一直坐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孩子要坐直、要认真、要先写这个再写那个。这种看似负责的行为,实际上让孩子失去了自主安排学习任务和管理时间的机会。孩子没有机会去感受因为自己安排不当而带来的后果,也就无法从内心深处产生改变的动力,自律性自然难以形成。


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也在过度管理中被逐渐削弱。当父母的管理无处不在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这样,他们很难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成就感。比如,孩子本来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如果父母每天强制孩子读一定量的书,并且不断地监督和批评,孩子就会将阅读从一种享受变成一种负担。他们不再认为阅读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认同感,也就不会主动去追求自我提升,自律性也就无从谈起。

从教育的本质来说,过度管理违背了教育是培养独立个体的目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能力。而过度管理下的孩子,他们习惯了依赖父母的指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面对一些生活中的选择时,如选择参加哪个兴趣班或者如何安排周末的时间,如果父母总是替孩子做出决定,孩子就不会学会权衡利弊、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样的孩子在离开父母的环境后,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更不用说具备自律性了。


此外,过度管理还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当父母的管理超出了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时,孩子会本能地产生反抗情绪。这种逆反心理会让孩子故意做出与父母期望相反的行为,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每天早睡早起,但如果这种要求过于强硬,孩子可能会故意晚睡或者赖床,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这种逆反行为不仅不利于孩子自律性的培养,还会破坏亲子关系,使教育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那么,如何避免陷入过度管理导致孩子自律性差的困境呢?


首先,父母要学会适度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地探索和尝试。比如,在学习方面,可以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父母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在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决定一些小事,如穿什么衣服、选择什么样的文具等。这样孩子能够在实践中逐渐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律性。


其次,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例如,如果孩子喜欢绘画,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绘画的条件,鼓励孩子在绘画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在绘画上取得了多少成绩。当孩子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主动去做一件事情时,他们更容易形成自律的习惯。


再者,引导孩子正确面对错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而是要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让孩子明白,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正错误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样孩子在面对自己的不自律行为时,才会主动地去调整和改变。


在 2024 年 9 月 11 日这个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们要明白,孩子的自律性不是靠父母的严格管理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够自主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在自我探索、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律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律的个体,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总之,父母管得越多,孩子的自律性越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教育的本质等多个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并通过适度放手、培养内在动机、引导孩子正确面对错误等方式,打破这个不良的教育循环,让孩子在自由与引导中健康成长,逐渐形成自律的品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