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让教师失业?人大附中校长:淘汰的是不会用 AI 的老师
**
ChatGPT 自问世以来,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能力。它能够快速且精准地回答各类问题,从基础学科知识到复杂的学术难题,从文学创作到编程指导,几乎无所不能。学生们发现,以往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ChatGPT 瞬间就能给出看似完美的答案。它还能根据给定主题创作故事、诗歌,甚至撰写论文大纲,这让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了 “捷径”,也让一些教育工作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似乎传统教学模式在 ChatGPT 面前不堪一击,教师的角色变得愈发尴尬。
但人大附中校长指出,这种担忧实则是对教育本质以及教师角色的误解。教育,绝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如果将教育简单等同于知识传递,那么在知识储备和输出速度上,人类教师确实难以与 ChatGPT 这类人工智能相抗衡。毕竟,人工智能可以在短时间内检索庞大的数据库,给出标准化的知识解答。然而,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情感沟通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素养。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关键主体,肩负着点燃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仅仅是给出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性的提问、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推理、去总结,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对于一道几何证明题,教师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尝试多种证明思路,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这种面对面的思维碰撞、情感传递,是 ChatGPT 无法替代的。
那些善于运用 AI 的老师,已经开启了教育创新的新征程。他们将 ChatGPT 等人工智能工具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助力教学的得力助手。在备课环节,教师可以借助 ChatGPT 快速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如历史事件的详细背景资料、科学实验的拓展案例等,极大地拓宽了教学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利用其数据分析功能,教师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等,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实现个性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AI 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语言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智能语言学习软件,让学生与虚拟 AI 对话,进行口语练习,AI 可以实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提供更地道的表达方式。教师则在一旁观察学生的交流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又比如在科学课上,通过模拟实验的 AI 软件,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复杂的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不会使用 AI 的老师,依然沿用传统的 “满堂灌” 教学方式,将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他们在教学资源获取上局限于教材和有限的参考书籍,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在教育不断变革创新的浪潮中,这类教师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人大附中校长的观点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指明了方向。教师不应畏惧 AI 的发展,而应积极拥抱变化,主动学习和掌握 AI 技术,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与 AI 的协同合作,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在这场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变革中,教师只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不仅不会失业,反而会在新的教育生态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无可替代的引路人。 正如人大附中校长所说,淘汰的是不会用 AI 的老师,而积极进取、善于运用新技术的教师,必将在新时代的教育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