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创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深圳特区报
2025-05-24 08:09:34

江苏展区,3D大屏展示各色文创产品。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泳

走进文博会10号馆,仿佛走进博物馆大观园,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敦煌博物馆、海之洋贝壳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重量级文化场馆,在此联袂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元魅力。

这里不仅展出精美的文物复制品,还有基于文物开发的文创产品。通过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而设计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让更多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守正创新开发IP全系列产品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万物互联的数字浪潮下,各家博物馆纷纷开发脑洞大开的IP全系列产品,让文物“焕发青春”。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位集中展示了基于馆藏文物开发的各类精品文创。“文明初光”“东方瓷韵”“吉金铸史”等主题的系列文创产品,全面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此外,凤冠IP系列文创、“古代中国”系列文创、以及近期推出的新品李静训项链冰箱贴等,更是赢得了广大参展观众的喜爱。

三星堆博物馆展台,标志性的青铜人像十分显眼。现场各式文创产品应有尽有,设计师用巧思妙想,把神秘厚重的古蜀文化元素变幻为书签、摆件、玩偶、首饰、领带等萌趣可爱的物件,兼具审美与实用,还有升级版青铜人像冰箱贴,引入了川剧变脸元素,让青铜人像与黄金面具实现“变脸”切换。

数智科技激活文化遗产

博物馆作为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枢纽,借助“内容+平台”的产业优势,通过运用智能导览、实时交互、VR虚拟现实技术、3D建模技术等数智技术,重构公众与历史的互动方式。多元创新的文创产品,不仅让游客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还能让沉淀千年的文明印记在动态演绎中焕发新生。

在深圳博物馆展区,可看到与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中心合作的“科创微展”,以“妇好说商”“理解三星堆”为例,采用沉浸式叙事解读考古发现,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展区还运用三维数字技术、动作捕捉技术、文本转语音技术(TTS)等,打造数智考古人,展现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

深圳博物馆以智能交互赋予文物“活态”。互动体验区的“AI旅拍”依托馆藏数字化成果,提供“文物合拍&场景还原”等5种模式,让观众可与“东汉九九乘法口诀铭文砖”“元代褐彩牡丹纹经瓶”等精品文物互动,通过AI换装与场景渲染实现文物活态传承。

开放合作实现产业突破

文博会上,各家博物馆不约而同安排各项文创线下活动,开放合作文创生态实现产业突破。

深圳博物馆以“历史·创新·共生”为核心理念,系统呈现文化遗产活化,跨界合作与城市叙事的创新实践成为展会焦点。深圳博物馆“粤点非遗”展区展出与深圳老字号麦轩联名推出的“麦轩金宝文创礼盒”和“粤式酥饼文创礼盒”;“国潮雅饰”展区展出深圳博物馆与吾往吾往国风首饰联名推出的系列首饰;在深圳博物馆与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合作的铜艺体验区,可以体验的铜版画素材来源于深博馆藏清代金漆木雕元素中的吉祥纹样。

“深圳博物馆实施‘博物馆+’战略,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社会参与和跨界合作,有效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现场工作人员说,通过深化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打破博物馆传统边界,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2024年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4倍。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