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读《论语》一百五十三——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沈莉红
2024-10-19 07:32:53
 #创作挑战赛六期#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第十五篇:论语·卫灵公篇 

【本篇引语】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注释】(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7)远:远离。

(8)殆:危险。

译文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评析“行夏之时”是重视农时,“乘殷之辂”是主张质朴,治国要重视民生、节俭。“服周之冕,乐则韶舞”体现的是为邦之道要重视“礼乐”教化和为政者的道德修养。

在孔子看来,治国者应该不拘一格,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就要采用,反之,就要放弃和远离。
具体来看,“行夏之时”代表致力于农业生产,孔子把农业生产排在首位,这是国家的根本;然后是日常的物耗使费,应该简约有度,“乘殷之辂”代表这个方面。这一入一出两个方面才能保证百姓和国家的富裕,接下来的才能谈得上去讲究礼乐等方面并使其尽善尽美。这个顺序与孔子在第1•15章提到“富而好礼”是一致的。国家富足,礼乐有序,就要防止浮华奢靡,而“放郑声,远佞人”代表的是庄重、实干。

颜渊请教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而孔子回答的内容多是关于为政者个人的选择和行为,这与孔子所倡导的“为政以德”是一致的。在君主制国家,君主及其他为政者有着极高的权威,可以引导着整个国家治理的走向,所以为政者如何保证决策与自身行为正确性,就成了国家治理的关键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问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孔子通过这段对话,演绎了什么是择善而从,应时而变。对于传统,全部抛弃不可,固守不变亦不可。世易时移,当博采众长,斟酌损益,集传统之精华,开时代之新声,臻至尽善尽美。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