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月圆话中秋,诗酒趁年华
老李话商丘
2024-09-13 06:02:30

 

时值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从商丘应天书院走出去,考中进士,后来成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的范仲淹,范仲淹写过一首词《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美丽的秋色秋景,你看:湛蓝,嵌缀朵朵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飘落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秋色秋景可谓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尤其是开头“碧云天,黄叶地”这一神来之笔,为我们书写秋天提供了模板,“天是碧云天,地是黄叶地”,正与金秋的实际景况相一致。正由此,这首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

秋高气爽,天空辽远。这是一个沉甸甸的秋天。经过春耕夏耘,到了秋天,我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我们收获了满地金黄,硕果累累,我们收获了八月中秋,人间的团圆和喜悦。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我们收获了社会对教师和教育的尊重;再有半个月,一轮红日将为我们挂出庆祝伟大祖国75周年的彩灯

“花间饮酒,月下赋诗”,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意境。

中国酿酒与喝酒的历史渊源流长有人考证最初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3000多年来,酿造了数不清的坛坛老酒,孕育了令人称羡的喝酒高人,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章。

曹操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既是对人生的感悟,也是对酒功能的最好评价。试想,谁的生活没有烦恼,谁的工作能一帆风顺,有了困难和烦恼不要怕,斟两杯酒下肚,一切都能过去。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说酒助才气。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用在李白身上,我们可以将此句改为“喝了三杯酒,下笔如有神”。

宋代的苏舜钦有“汉书下酒”的典故,他边读《汉书》边喝酒,读到精彩处,便满饮酒一升,成为历史佳话。

中国有句,叫“无酒不成席”,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从古到今,中国人一向敦于友谊,友人相逢,无论是久别重逢,还是应邀而逢,都要把酒叙情,喝个痛快。中国人把婚礼的筵席称“喜酒”,生了孩子贺满月“满月酒”,重阳节要喝重阳酒,端午节要喝菖蒲酒,祝捷要喝“庆功酒”,情人喝“交杯酒”,交朋友喝“拜把子”酒,此外,敬神、祭祖、开业等等都要喝酒,酒已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以酒为引子的典故也十分丰富,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醉打蒋门神”等,至于以酒为题的文字创作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均为中国酒文化添了丰富的内容。

从古至今,中秋佳节,虽以月饼为主,但是值此佳节,家人欢聚的时刻,也一定会有不少人把酒言欢,也一定会有很多人,饮酒赋诗,留下名篇佳作。

佳节饮酒之后即兴发挥而成的佳作,的确不少,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诗酒趁年华”的作者苏轼,他在中秋节大醉之后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为有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但是朗朗上口,更是把人一步一步地带入到豪迈而又孤傲的心境中。这首词,勾画出了恃才傲物的才子历经沧桑以后,对于生活的感悟。知道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感悟出了“此事古难全”——世上没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事情。最后得出结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福世上的所有亲人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都能共享此时此刻这美好的月光。

酒是一张名片,只要酒杯一碰,那就是朋友。我们常说“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在生活中发挥着桥梁和润滑剂的作用。

月圆话中秋,诗酒趁年华!但是,要注意,饮酒要适度。过量饮酒,不仅耽误事,而且伤身体。

王国维总结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既然人生有境界之分,饮酒也有三重境界,那就是微醺、酣畅和酩酊。

喝酒最佳状态,便是微醺,有飘飘然的感觉。无论是自斟自饮,还是与人推杯换盏,在这个境界里,花看半开,若即若离,似远还近,介于清醒与微醉之间,既不会因为过度饮酒造成身体的不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内心的压力。一般认为,饮酒微醺者,多为智者,能够理性喝酒,不求贪杯喝醉,但求小酌怡情。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好久没见面了,突然相见,欢欢喜喜说起往事,互诉衷情,痛痛快快地喝点酒是可以的。这便是喝酒的第二重境界——酣畅。酣畅,指的是饮酒尽意,喝得怡然自得、舒畅痛快。与朋友之间的小聚,是彼此之间毫无芥蒂、无需掩饰的坦诚相待,是身心打开、不再压抑的精神期许。

饮酒的第三重境界为酩酊,即大醉。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喝酒时,“荷锄相随,死便埋我”——让人扛着铁锨跟着他,如果喝醉了喝死了就地掩埋,这是我们常说的“魏晋风度”;“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不仅如此,他还让高力士为他脱靴,甚至爱上了皇帝的老婆杨贵妃。这都是喝多喝醉的表现。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很多人便开始学会用酒来排解内心的忧愁与压力,把酒当作情感的寄托。殊不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借酒浇愁,是不行的。

微醺有点矜持,酩酊有点狂放,只有懂得酣畅的人,才是喝酒的高手。

月满中秋,亲人朋友相聚,自然要喝点酒。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既要诗酒趁年华,更要放松身心,喝得舒畅痛快,避免因酒伤身,因酒误事。

#月到中秋#

 作者简介李可亭,河南宁陵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商丘市国学文化促进会会长。顶端号“老李话商丘”。获评《顶端新闻》“河南文化主讲人”和“河南文艺推荐官”。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