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秋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法眼观天下
2024-09-14 00:34:01

#新星计划4期##顶端秋日创作季##我的中秋这样过##河南秋天惊艳登场#

金秋送爽,中秋月圆!又到了这个天高云淡,气候宜人的美好季节!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历史悠久,经久不息,流传至今不但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在亚洲民间,特别是东亚地区,也是影响很大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宋 苏轼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诗人不禁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中秋节,可以不出门猜灯谜、观潮、燃灯、玩花灯,但不能不吃月饼!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吉林纪事诗》

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

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圆。

                              ——清 沈兆褆

诗中描写的是清代普通人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在中秋这一天,家家户户把新鲜瓜果排列在各种瓷盘中,摆放整齐的月饼就像清寒的月亮一样的圆,全家人不出门,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开心畅谈的同时,品尝着圆圆的月饼,就像今宵的明月一样,一起来个大团圆。

这首诗不仅包含了家人共食的愉悦心情,更写出了家人大团圆的幸福感,可见中秋节和吃月饼,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来已久,经久不衰。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 

                                       《中秋》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唐】司空图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天里的感受和思考。通过闲吟秋景,作者意识到万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感到人生虚无和无奈。但是,夜晚的月亮却给了他安慰和希望,让他感受到秋天的美好和意义。

 这首诗最大的绝妙之处,在于“无月”二字。王建著名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其“月明”,而生“秋思”。倘若“无月”,则无“秋思”,则少却诸多“秋思”佳作。

倘若“无月”,就不会引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情之思;不会引出杜甫在长安狱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儿女之思;不会引出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兄弟之思;也不会引出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爱情之思…… 

月挂中天,夜色轻寒,清光皎皎,人盼团圆。可是,人世间又有多少悲欢离合呢?就连旷达的苏轼,也只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慨叹。

“每逢佳节倍思亲”,及至中秋,每个人都会生发浓浓的秋思之情,期待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解相思之苦。可是如果连明月也没有,那么人世间将有多少寂寞与深情会无处安放呢?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生经历了多少往事而伤心成堆,而江山依旧青青不懂人间疾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秋景之外,更多的是人事的变化。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宋 辛弃疾 

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 ?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 ,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 ?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