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龚岩
编辑 | G3007
官宣收购大麦一年半后,阿里影业有了新变化。
在财务表现上,根据阿里影业最新发布的2024/25财年业绩公告:
2025财年阿里影业实现收入67.02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3.64亿元,同比增长28%;经调整EBITA连续5年实现盈利,盈利人民币为8.09亿元,同比增长61%。
仔细拆解其业绩构成,主要来自于阿里影业每个业务板块的健康发展:
- 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板块符合预期,财年内自合制及主宣发能力持续增强,内容产出稳定,且后续储备丰富。2025财年收入27.12亿元,在整体营收中占比依然最高。
- 大麦受益于线下演出的持续爆发和稳定的票务市场覆盖,营收同比大增至20.57亿元,交易总额(GMV)再次创下高增长记录,稳定保持了演出票务市场的领先地位。
- IP衍生业务增速同样突出,全财年收入14.33亿元,同比增长73%,分部业绩3.80亿元,同比增长75%,已成为重要增长极。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营分部调整的同时,5月21日阿里大文娱集团召开焕新发布会,宣布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旗下阿里影业发布公告宣布拟更名为“大麦娱乐控股有限公司”。未来,大麦娱乐将以“创造高品质的现实娱乐体验,让每个人都快乐”为使命,围绕“娱乐和AI”两大战略关键词,力求成为亚洲领先的具有科技基因的现实娱乐公司。
如果复盘阿里影业的发展,其实这样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前瞻性的深思熟虑和长远布局。自2014年成立以来,阿里影业逐步完成了对内容投制、票务平台、宣传发行、影院服务、IP商业衍生、艺人经纪等文娱全产业链的整合贯通,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线下娱乐消费服务公司,通过其精准的预判和长期主义的战略眼光,从电影的单一业务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
好的业绩表现以及新叙事的构建,也让阿里影业收到资本市场的正向反馈。在财报发布后,阿里影业股价连续两日保持20%以上的涨幅,本周录得累计涨幅超过60%。截至5月23日港股收盘,阿里影业报收0.77港元/股,上涨8.45%,最新市值230.04亿港元。多家投行给出买入评级,有机构认为中期可看500亿成长空间,花旗发布最新研报上调目标价到0.92港元,重申“买入”。

01
十年磨砺初长成,首个现实娱乐的“吃螃蟹”者
众所周知,电影市场受宏观经济、观众消费习惯、影片供给(如周期及内容类型)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比如相比于2023年的强势复苏,2024年的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数均出现了回落。
今年来,电影市场春节档表现强劲,但清明档、五一档却未能延续增长势头。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1-4月的市场大盘票房收入分别为63.7亿元、160.92亿元、19.25亿元、11.98亿元。
这样的情况反映在影视企业的经营上,就是业绩增长对票房依赖程度较高,一旦报告期内主投电影票房不及预期,将会导致毛利减少影响利润。因此,如何创作足够多的高品质电影,以提升盈利能力的稳定性,也是整个电影行业所面临的挑战。
对阿里影业来说,很早就预见到了单一业务依赖的周期性风险。这几年,阿里影业坚定推进多元化业务布局 ,致力于打造优质内容,通过对头部项目和多元类型的参投与合制,实现对内容布局的稳健掌控力。
一方面,阿里影业深度布局全品类娱乐内容,提高电影、剧集、现场演出等多品类的内容生产能力,题材的多元、前瞻的布局以及高命中率,确保了能够稳定输出优质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平台的持续创新和虚拟拍摄的多场景应用,极大的降低了成本,有效推动了影视行业的工业化进程。
过去一年,影视行业整体虽然处于下行周期,但阿里影业的表现显著好于大盘,这得益于其在内容布局上的策略先手。
如果再把时间线拉长,除了在影视内容方面实现可持续精进外,阿里影业还通过全娱乐业务的扩充和协同,赋能整体业绩的增长。梳理发现,从2014年开始做电影,到2018年引入阿里鱼衍生品业务,2020年电影演出业务合并,再到2023年阿里影业正式收购大麦,十年的时间,阿里影业多元化的战略部署,已经逐渐构建了目前多引擎发力的发展格局。
02
从阿里影业到大麦娱乐:是品牌升级,更是战略升维
此次财报显示,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业务,仍然是阿里影业既有的核心业务,在2025年财年占到总营收的40.5%,同时非电影业务占比攀升至59.5%,尤其是大麦以及IP衍生业务,以超70%的同比增速成为整体业绩增长的强大引擎。
按照21日官方发布的公告,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大麦”在现实娱乐消费群体中,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买票上大麦”的品牌心智已深入人心,随着票务终端的打通,其将成为面向C端的品牌和流量入口,可以链接最大的现实娱乐消费群体;“娱乐”代表的是多元化,背后是娱乐内容生态、科技、IP商业衍生等体验和服务的支撑。
此外,全新亮相的新大麦客户端除了强势加入电影票,更有演艺旅游、景点门票等文旅相关的票务叠加,这意味着除了交通票,其他票都可以在新大麦买到,“买票上大麦”这句slogan正在成为现实。
近年来,随着线下演出市场的火爆,演出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大麦客户端的升级,会给现有的票务市场格局带来巨大的变化,也打开了阿里影业股价上行的想象空间。
从阿里影业到大麦娱乐,更名不仅仅是品牌形象和名称的变化,更是一种战略的升维。有二级市场分析师就认为,以大麦App在演出票务市场的领先占位,升级后的新大麦将是“全品类一站式娱乐票务平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依托AI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粘性和消费频次,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在票务市场的份额,持续巩固自身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也将对当下的娱乐票务市场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年来看,大麦对于阿里影业整体业绩驱动会更加明显,这表现在:一是演唱会业务供给继续的增加,需求持续强劲;二是新大麦客户端,覆盖电影、演出、景点等40+细分品类,娱乐场景覆盖更全,C端市场份额也将随之进一步扩大,打破现有行业格局。
群益证券的研报显示,考虑到当前演出市场行业持续火爆、消费者观看热情高涨,大麦未来几年业绩有望持续高速增长。
03
固本强新,IP授权持续发力
阿里鱼IP衍生品在规模以及运营模式的成熟,将进一步抢占谷子经济、情绪消费的风口,在B端和C端加速成长兑现。
从去年到今年,“谷子经济”在资本市场持续爆火,泡泡玛特、布鲁可等公司也迎来“戴维斯双击”,这背后反映是IP价值的长尾释放。根据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到1689亿元,同比增长41%,预计2025年将突破2000亿元。
去年以来,IP衍生品板块就是资本市场上的“当红炸子鸡”,知名潮玩IP运营公司泡泡玛特股价在一年多时间上涨超过900%,新上市的布鲁可近期股价持续强势,未来卡片龙头集团卡游的上市也被市场诸多期待,这一赛道已经被很多投资人认为是未来10年最强赛道。
对阿里影业来说,IP衍生业务是其向IP产业延展的重要布局,并且成效显著。此次财报显示,阿里影业的IP衍生业务营收14.33亿元,同比增长73%,尤其是阿里鱼授权IP商品零售额大幅增加,收入增长超90%。正可谓踏中了风口。
光大证券的报告也显示,阿里鱼有望受益于布鲁可等公司IP版图拓展以及相关授权IP商品销售额的增长。
在市场地位方面,阿里鱼是国内领先的IP授权管理和商业化开发平台,2024年跃升全球顶级授权代理商TOP11。与此同时,除了直接的IP授权之外,阿里鱼还围绕IP消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了多种创新性探索,沉淀出了自身独有“IP2B2C”全链路服务模式。
可以说,阿里影业已在IP运营方面,建立了双边资源获取能力+标准化运营能力+生态赋能及营销能力这样的护城河。有二级市场分析师点评认为,从长期来看,阿里影业IP衍生业务将延续高增长。一方面,以阿里体系增厚IP营销和销售渠道实力,阿里鱼会持续占据行业优势。另一方面,去年新签的Chiikawa、蜡笔小新,以及今年年初新签的《黑神话》将会逐步释放潜力,推动业绩继续增长。
对于未来发展,华创证券等券商研报提到,在B端转授权上,伴随国内IP衍生市场的发展,阿里鱼作为国内IP授权行业的龙头企业,手握全球重磅IP资源,在平台模式下有望实现高于行业整体的成长。而在C端产品化业务上,阿里鱼将继续加大以电商为主的渠道建设,并孵化C端品牌,打开该业务线新的增长空间。
结 语
阿里影业用11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是深思长计也是水到渠成。从电影开始,走向多元业务的“现实娱乐”新叙事,以长期主义穿越周期,成为了行业破局的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