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通讯员 刘春梅 陈帅昊
金秋十月,在虞城县的乡村田野上,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徐徐展开,而这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归乡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10月28日,记者获悉,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虞城县积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回归的人才带着在城市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投身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农业创新的引领者。虞城县以农村青壮年、返乡农民工、回乡大学生等为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深度挖掘本地党员、群众中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有一定专业实用技术、群众口碑好的党员、群众,重点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打造更加专业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生力军。站集镇林阁村村民林广付,依托乡村振兴局、经作中心等单位开展的专项培训班、电子商务培训等,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于2016年注册成立了虞城县永犇家庭农场,走出一条高科技种植养殖相结合的路子。目前,该农场占地2000余亩,饲养肉牛500余头,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乡村教育的“点亮者”。在城市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王丹 ,始终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果断放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回到稍岗镇三庄初级中学任教,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她主动申请加入“集团化办学”,成为支教老师中的一员,帮扶滚轮小学、赵桥小学、三庄初中附属小学,带孩子们体验奥尔夫教学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风采,变得更加从容自信。她只是千千万万教师中的一个缩影,她们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
文化传承的推动者。2007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吴素平,返回家乡,成立虞城县仙脚丫手工坊,把传统手工布鞋制作技艺转化为制鞋产业。201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徐侠影,出生在有百年历史的粽子村——界沟镇邵古同村,凭着这份“粽子情怀”带领乡亲们把小粽子做成了大产业,将“邵古同粽子”打出品牌,卖到了大江南北。她们在创业致富的同时,传承传统技艺,传播民俗文化。
为更好地支持人才回归,虞城县加大了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交通、通信、水电等条件,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同时,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服务机制,为回归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技术指导等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虞城县人才回归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乡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下一步,虞城县将继续加大对人才回归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共同谱写乡村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