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三夏”忙碌时节,昔日让群众头疼的秸秆,如今正变身“金色财富”。襄城县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引导合作社免费回收秸秆,既解决了农户处理难题,又为企业提供了稳定原料,形成“农户省心增收、企业稳定发展”的双赢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5月21日,襄城县丁营乡的麦田里机器轰鸣,许昌同盟农业实业有限公司的捡拾机正开展连片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记者在现场见到,秸秆搂草机开足马力率先上阵,它煽动“羽翼”,将分散在田间的秸秆搂成条形。经过两小时的晾晒后,秸秆打捆机经过“内部消化”,将一个个巨大的圆柱形秸秆捆从机器尾部“吐”出,井然有序地堆放于田间,再由抓草车将秸秆捆装上拖拉机,从打包到装车,整个流程行云流水,仅需两分钟,便生产出一捆重达400斤的高密度秸秆捆。记者了解到,今年同盟实业公司预计回收10万亩秸秆,总量2万吨。这些“金色资源”将在6月初进入深加工环节,通过生物质熟化技术制成饲料颗粒,销往内蒙古、青海等地。
营乡岗张村村民王丰收今年种了150亩小麦,许昌同盟公司上门回收秸秆,解决了秸秆无处存放的烦恼,也增加了经济收入。
许昌同盟农业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苗许鹏告诉记者,秸秆回收到厂地以后,经过二次加工,除尘、压块、粉碎、装车,直接发到青海、内蒙、宁夏等地区。
同样的,襄城县博奕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机械也在田野上驰骋作业,今年合作社预计回收8.5万亩麦田的秸秆,总量约1.5万吨。
近年来,襄城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耕作特点和产业现状,制定《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成立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并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种粮大户等)的补贴力度,大力扶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进一步拓宽秸秆综合利用途径。
如今,这些曾经的农业废弃物正通过现代化加工,成为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来源,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郭聪聪、陈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