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时光印记——我从教的这40年 | 我与教师节
河南省教育厅
2024-09-04 15:36:16

40年躬耕教坛,

您是否有太多的教育故事想要诉说?

任教一生,

您与教育有哪些情缘?

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河南省教育厅

向全省广大教师发出一份征稿邀请

广大教师积极投稿

纷纷敞开心灵之路

分享内心最深处的教育故事

今天我们聚焦

“时光印记——我从教的这40年”

一起来看

40年教龄的老师与教育的“小美好”

师生教学相长 满足学生求知欲

作者:河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席子明

参加工作至今,我已经在河南大学奋斗了40年整。头发由青丝变为银丝,我先后讲授课程有历史文化学院的《旅游卫生学》,公共课《大学生健康教育》,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民生学院的《全科医学概论》等,一切都成往事,但有两件事终生难忘。

记得那是2005年春节前,即将放寒假,当时历史文化学院主抓教学的副院长苗淑梅教授告诉我:“你太牛了,这学期你在我们学院学生网上评课中得了第一名,98.5分。”我听后也是吃惊。说起我讲授的《旅游卫生学》还有一个小故事,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爆发,那时历史文化学院刚开设一个专业叫旅游专业,时任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文山教授找到我说:“你能不能编一本旅游卫生方面的教材并且主讲。”我便答应,我们就书名和内容进行了讨论。此后我征求了我校出版社时任副社长陈广胜先生的意见,他也给了具体建议,我们开始成立编写小组,当年年底完稿,2004年年初出版,2004年下半年开始上课。

在讲授中,我坚持“两个需要”,一是旅游行业的需要,也就是同学们专业的需要,未来工作的需要;二是同学们健康的需要,这是这门课的“副产品”,并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欢迎,得了高分。那届毕业生有分到青岛的、海南的、深圳的等,一直持续到他们毕业很多年还联系我。

另一件事是我讲授《全科医学概论》,每次下课都会赢得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全科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概论中理论多,我在讲授中,一是注重紧密结合临床,用实际病例解读枯燥的理论,注重每门课程之间融会贯通,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二是批判性学习,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性和批判性,《全科医学概论》尽管已经出版到第五版,里面仍存在一些错误。在每堂课讲授结束后,我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到某页某段,自己查找其中的错误。同学们热情极高,纷纷抢着指出自己发现的错误。

总结自己上课能够受到同学们欢迎的经验主要有这么几点:满足同学们求知的需要,专业的需要,未来工作的需要,用实践解读理论,补充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启发性、问题性、导向性教学,批判性教学,语言生动不呆板,师生教学相长。

择一事,终一生

作者:信阳市商城县鄢岗镇中心小学 黄定贤

时节不居,岁月如流,转眼间,我已经在教育的田野上耕耘了40个春秋。我深深感悟到教师的艰辛与光荣,在我们国家经济条件还不发达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们拿着微薄的生活补助,站在三尺讲台上耕耘孩子们的希望,即使条件再艰苦,我们也都没有放弃,因为我们心里都知道,教育是我们农村孩子的希望。

我所任班级在历年来县教委调研考试中,均名列前茅。在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没有懒学生,只有懒老师”。我从教开始就一直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做到实时关心,每一位学生成绩上升我都会有所关心,对于有所下降的学生我也会仔细询问,看看问题是出在哪里,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教育是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的过程。一生的教学生涯,我深深知道,关心、体贴学生,是拉近师生关系的关键。记得,我班有一学生叫小盛,当时他家境贫寒,寒冬腊月连袜子都没有,小脚冻得红肿红肿的。我就从自己的补帖中给他买了两双祙子,他深受感动,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还有一例,我有一位学生叫小季,其父是种菜农民,每天天不亮就把他叫起床陪他上街捡猪粪,所以该生天天迟到。我了解情况后,多次到家中家访,使其才有时间学习,当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我们县最好的高中。师者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中国人际关系中最为温暖的一环。

从教的一生,是不断收获的一生。每逢节日,收到学生们的祝福和问候,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看到曾经的学生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我感到自豪。我更由衷地希望,我们教育的火种会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手中传递下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扎根农村教育 见证沧桑巨变

作者: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李文驿小学 李付林

1985年6月,我从漯河师范学校毕业,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偏僻农村,在离家三四里路的上李庄小学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第一天走进学校,心中五味杂陈。学校是由以前的一座庙改造扩建而成,教室是破旧低矮的灰色瓦房,由石头和砖块垒成。低矮的木门没有油漆,上面还有大大小小的几个洞;窗户小小的,几根木条横竖交错而成。

热心的老师把我领进教室介绍给同学们,教室内暗暗的,学生用的桌椅是有一块木板按上四条木腿而成,用的时间久了,上面有横七竖八的划痕,教室地面也坑坑洼洼的。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无不让人感受到条件的艰苦和心头的不安。然而,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在昏暗的教室中,却如同一盏盏明灯,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是孩子们那炯炯的眼神,使我静下心来,开始扎根到农村的教学中。那眼神牢牢烙在我心中,并一直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

在那些日子里,教学资源匮乏,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个直尺、一个三角板就是我们全部的教学工具。但我和我的同事们从未抱怨,而是去想尽各种办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我会用生动的故事来讲解知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我也常常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学校历经六配套建设、两基验收、教育均衡发展等几次教育大事件,农村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学校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安装了宽带、空调,宽敞明亮的教室取代了曾经的破旧瓦房,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走进了课堂,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直观有趣,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就能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世界的丰富多彩。

光阴荏苒,转瞬之间我已在农村小学工作40年。回顾走过的路,汗水和泪水交织,欢笑和收获兼收。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见证了过去物质匮乏年代和今天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农村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教育已今非昔比。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烙在心中的那些目光一直激励我坚守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并义无反顾地继续走下去。

亦师亦友的教学人生

作者:新乡卫生学校 刘万梅

1985年7月,我参加工作了!我是在卫校拿了毕业证和派遣证后,随即又在原学校人事科报到——所谓一级分配,留校任教了!

9月份刚上班没几天,第一个教师节就给我带来了小小惊喜!之后,我接收到了前后40个教师节的无数个祝福,也亲身经历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不同历程。

那时候学校缺人,工作第一年,就被安排当了新生班主任——这是我当得最不像“班主任”的班主任了。我当年18岁,比我的学生大了3岁。从迎新接待各式各样的学生和家长,到后来的学生管理,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可谓是掏心掏肺,真情满满。

我所住的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同在一层楼,这也就意味着白天晚上我都在学生身边。但因我刚脱离学生身份,缺乏教师“权威”,免不了受个别学生的“气”。在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面前,我深感自己能力不足、方法太少。每当我焦头烂额、灰心丧气之时,总有人会伸出援手。这其中,有当年我的老师,他指导我摆脱工作中的焦躁畏难情绪,帮助我从思想上解困;也有学生,我为她们操的心、办的事,她们是看在眼里,感受于心,有些学生会主动过来“安慰”我,跟我说一些她们的真情实感和“小秘密”。原来,她们还是喜欢我这个“小老师”的,喜欢我们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

为了弥补一个留校中专生在中专学校任教所遇到的知识不足、学历低的短板,我业余苦读,先后完成了两个大专、两个本科的成人教育。40年来,我们历经了“中专”的辉煌、“中职”的失落,“对口升学”及“职教高考”,以及学校的分分合合、升格合并等。无论如何,我都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不断调整自我,以自己攻读下来的多个“证书”资格去拓宽教学之路,在“三教”改革、“课程思政”、“1+X证书”培养、校企融合等方面,始终走在职教创新发展的探索之路上。

今天,我依然庆幸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回首,亦不负教师职业赋予我的使命。40年的时光印记,抹之不去。期待越来越多的优秀职教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

40年春秋育桃李 一生执念铸师魂

作者:许昌市建安区第一高级中学 孟建立

40年,于历史长河不过须臾,于我却是漫长而充实的教育生涯。1985年,我从师范专业毕业,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踏上了神圣的讲台,开启了长达40年的教育之旅。

回首这漫长岁月,心中感慨万千。我认为,教育绝非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情怀与使命。从初登讲台的紧张青涩,到如今的从容淡定,我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与蜕变,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

这40年,我深刻理解了教学工作的真谛。教学不止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塑造灵魂。用爱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用耐心引导他们,用爱心呵护他们。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不同性格、兴趣和潜力。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在成长中明确方向。

我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值得铭记的故事。2008年,有个贫困家庭的女学生,成绩非常好,因为家境贫困,父母不想为她支付学费,而是极力要求她辍学回家帮父母种地。我从她的眼神中能看到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奈,于是格外关注她、鼓励她。我曾3次家访,长时间和她的父母沟通,分析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消了家长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也积极向学校及工会反映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在我的努力下,学校为该生减免了部分学费,我也力所能及地在生活上关心她,日常为她购买一些食品、学习资料。后来,这个孩子成功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的重要性,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者关心都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我热爱三尺讲台,热爱朝气蓬勃的学生。看到学生课堂上专注的眼神,收到问候祝福,心中暖流涌动。这便是教育的魅力,也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站在第40个教师节,我感慨颇多。我见证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非常自豪自己能够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相信未来我们的教育事业会更加辉煌,我也会继续坚守,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努力。

把最美的年华献给特殊教育事业

作者:开封市特殊教育学校 魏越

我毕业分配到开封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40年来,一直担任听障、视障学生体育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放弃一个学生”的教学理念,从不歧视能力较弱的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真诚相处。

刚刚参加工作时,我每天早上六点以前到学校叫醒寄宿制学生,带领听障学生环绕龙亭湖进行训练。我的学生小梅曾经代表学校参加龙亭区越野赛获得小学男子组第一名的成绩,代表龙亭区参加开封市组织的元旦越野赛。小梅周日回家,因为煤气中毒去世,他的双腿上还捆绑着我发给他的沙袋。

1986年我带领学生参加河南省残疾人运动会,给视障学生张俊当视障女子800米比赛的引导员,决赛前600米已经取得了领先的优势,但是张俊同学在这时却说:“老师我的腿发软,不想跑了。”我就及时做思想工作,现在开始比赛的是毅力,坚持就是胜利,后面的选手也存在各种身体不适,再坚持一下冠军就是你的。在我的鼓励下,张俊同学坚持了下来并且获得了冠军。

工作中,我非常重视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父爱,坚持师生平等,从不歧视能力较弱的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学生真诚相处。曾经有一名学生,平日里头发蓬乱,衣服常常很脏,比较顽皮爱惹事,问题层出不穷,同学们都不愿和他做朋友。我就用心观察其言行,帮助他搞好个人卫生,用爱心使他感受到快乐,同时引导学校其他学生伸出友爱之手。不久,这个人见人厌的脏孩子成为师生心目中的好学生。

“如果学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的职业就是让他们在生活这片温暖的阳光里绚丽绽放。”40年来,我同许许多多特教老师一样从事着最平凡的工作,既没有震撼人心的举动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但是,我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灯,用爱心去演绎师爱父爱。40年风雨特教路,我以全部的热情和力量投入到特教事业中,做到一丝不苟、有声有色。成为一名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欢迎的好老师。我把最美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党的特殊教育事业。

红领巾伴我从教40载

作者:驻马店市回族小学 张卫国

40年前的一天,收到邮政局寄来汝南师范学校录取通知书,当时的情景就如昨天一般在脑海留存,内心的欢喜在跳跃的脚底板下彰显得淋漓尽致。1985年是我前半生最重要的年份之一,那年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小学,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当时,19岁的我,有想法有干劲,敢想敢干,每天工作12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记忆最深的比如做少先队工作伊始,没有接触过少先队鼓号队的训练,就想办法找老师一点一点地请教,当时的题录中学音乐老师苏大林队号吹得好,我就连续跟学一个星期,先自己学会,再和学生一起练习吹队号。每天早上6:00到校练习,从吹响一个音符、一个音节到吹好一首曲子,整整一个月,我们就能像模像样地吹奏《少先队进行曲》了,成就感满满,还在市里的少先队鼓号队比赛中赢得了二等奖。1986年,全省少先队“奋飞杯”竞赛、1987年全国少先队“创造杯”竞赛活动,我们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1985年,我入职第一年正好赶上第一个教师节,印象非常深刻,市教育局、街道办事处、周边各企业的领导都参加了学校的教师节庆祝大会,向老师祝贺第一个教师节的到来。与红领巾情结,从参加教育工作开始,每年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科学教育、爱劳动教育,每年组织科技节、艺术节、夏令营、助残敬老、参观工厂、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我身披红领巾,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街头社区,少先队队旗和少先队员的身影随处可见。每次组织的活动中,现场佩戴红领巾的党委政府领导,总能把活动推向高潮,把教育宣传活动成效提到最高,少先队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40余年的少先队工作,我从一名青年团员到一名共产党员,从一线辅导员到学校副校长、校长,始终和少先队员在一起学习、工作、活动,那飘扬的少先队队旗和红领巾,始终激励着我的教育初心不改。时至今日,我依然坚持参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全过程,重视少先队工作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少先队员一起参加活动,共同成长。

关爱无声,浸润心灵

作者:新乡市长垣市驼人新城学校 郭延平

一个教育者,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孩子在一天一天成长!我常告诉孩子们:“不与别人比,只与昨天的自己比,永远记住一句话:超过昨天的自己,就是成长!”

这个男孩,从刚认识我就喜欢叫他“小胖”。他来自附近乡村,胖乎乎的脸、圆圆的身子、小小的眼睛,浑身总是脏兮兮的,头发乱蓬蓬。全班同学几乎都不愿靠近他,说他身上有“味儿”。可见,作为住校生,他的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比较缺乏。当时的他,没有几个朋友,上课也不用心,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其实在教育心理学上,这属于偏差行为,其的背后是内心缺少关怀、关爱、关注的体现。

当时对他的家庭背景不了解,私下找他谈几次话激励他,也收效甚微。有一次学校组织家长会,我负责接待家长。很多家长明显是刻意打扮一番来的,但有一位家长,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衣着普通,风尘仆仆,神情沧桑。签字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一双常年干粗活而变得粗糙,似乎无法洗干净的手,写的字也歪歪扭扭,她把名字签到了小胖的名字后面……

后来我在课堂上做家长会总结时,隐晦地说了这样一番话:有一位母亲,由于长期艰辛劳动,双手粗糙,甚至干裂,看得出她是在百忙中顾不上精心收拾自己,匆忙赶来参加家长会的。她虽然繁忙、劳累,但不忘自己孩子的教育,那一刻我对她肃然起敬。我相信,她的儿子肯定也知道母亲的辛苦,懂得母亲的不易。这位妈妈对孩子可能没有像其他妈妈那样宠爱,没有细微地照顾,因为她想尽全力在物质上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这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我建议全班同学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的母亲!当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响起时,我看到了,小胖慢慢地坐端正了,红着脸,湿着眼眶,低下了头……

后来,课堂上我时刻关注他,发现他一点点在发生着变化……知道收拾自己了,精神面貌不一样了,坐姿端正,试着听课了。发现他一点进步我就及时肯定他,帮他树立信心,课下也时而找他聊天、谈心,也会讲笑话逗他开心。慢慢的他对我卸去了心理防线,打开了心门。课堂上的他,由一开始认真专注地坚持五分钟、十分钟,到后来几乎满堂课,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师,我要考不好,觉得可对不起你!”

那天上完第一节课,他又一次让我感动。上课时,我为了在讲台上更洒脱自如,总喜欢褪去外套,但那次下课为了找另一个学生谈话,匆忙间忘记了搭在椅子上的衣服。不一会儿,一个小男生把我的衣服送来了,小胖跟在后面,前面那位男孩笑着说:“老师,小胖想帮你拿衣服,但他怕你嫌他脏,想用椅子帮你把衣服推过来,我帮你拿来了!”又看到跟在后满脸羞涩,想藏到身后的玩儿脏了的小手……刹那间,我眼眶发酸。好可爱,好单纯的孩子,好想上前紧紧抱住他。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他需要丰厚的土壤、需要阳光、需要空气,需要有人给予他关爱、给予他温暖,浸润他内心的干涸。

乐把丹心付桃李

作者:信阳市固始县桃花坞中学 范传永

九月秋色胜春光,五谷丰稔果飘香。人民教师佳节至,欢歌笑语诉衷肠。

——题记

1985年9月10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天,神州大地“春风”浩荡,教师们欢欣鼓舞,放声歌唱。那时,刚踏上教学工作岗位上的我,更是激情澎湃,斗志昂扬。从此,“甘作园丁,培育栋梁”,成为我矢志不移的信仰!

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之上,面对那一双双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睛,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与挑战。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请教资深校长潘凤超先生,他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得拥有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育艺术啊!”我觉得潘校长说的标准太高,担心自己做不到,便又去请教我的中学班主任李文芳老师。她和蔼可亲地告诉我:“只要热爱学生,虚心学习,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就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不觉,我已在三尺讲台站了40个年头。在这一万多个平凡而富有的日子里,发生了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我记不清有多少次我不顾疲倦赶着批改作业,记不清有多少次我送生病的学生上医院,给他关怀和安慰;记不清有多少个学生生活有困难,我向他伸出过援助之手;记不清有多少个学生学习有困难,我千方百计为他寻找良方……40年摸爬滚打,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尝遍过后,我感觉自己离一名合格教师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其间,我亲眼见证了一批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察觉到了自身的不断进步,内心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

40年风雨兼程,披荆斩棘,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看着一大批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看着一大箱从四面八方飞来的信件和贺卡,看着一大捆不同等级的荣誉证书……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教育人生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临近退休的我常常想,一个普通的公民,在比较短暂的一生,能拥有这些宝贵的财富,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40年的不断学习,勤奋实践,勇敢探索,也使我深深感悟:只要我们心中有大爱,眼中有慧光,就一定能唤醒每一个沉睡的灵魂,点亮更多学子的前程,激发他们巨大的潜能,让他们自由翱翔在浩瀚的天空!

“乐把丹心付桃李,勤将热血育栋梁。”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鬓染秋霜,我都会永守初心,执着于教育的诗和远方!

以校为家 所有的爱都倾注给学生

作者:济源示范区沁园中学 王小丽

1985年,我中师毕业,为响应当时济源县委、县政府“济源要翻番,必须抓住山”的号召,我奔赴山区任教。这一年迎来了全国第1个教师节,受表彰教师幸福的笑容,至今历历在目。当时的教育局孔繁本股长到山区慰问我们师范毕业生,并亲手给每一位写信,鼓励大家学习山区教师吃苦耐劳、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和积极上进的精神,学习他们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板书……这些叮咛,使我暗暗发誓一定把青春献给神圣的教育事业。

当时交通极为不便。从家到县城因修路不通汽车,县城通往山区的公交车每天也只有早晚6点钟一趟,来回还需要在县城的亲戚家住一个晚上,所以通常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有一次回家,恰逢母亲在外地照顾生病的外婆。第二天傍晚母亲急匆匆赶到家想要见我一面,当时我正执意回校,为了不耽误第二天早上的课。任凭父亲怎样挽留,最终迫使父母没吃晚饭,步行30多里夜路把我送到了县城的亲戚家。

20世纪90年代初我调回本乡初中任教。一个雨夜,上完第一节自习课,有个学生说:“老师,楼下有一个老头找你!”只见老爸摸黑抄乡间小路赶来,一身湿淋淋的雨衣,一手拿一把雨伞,另一只手掂着我的雨鞋,嘴里埋怨着我:“星期六了咋不回去?”

教育,就是终身奉献;教学,需要不断学习。从教40年间,虽然学历不断攀升,但感觉永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无论平日,还是周末与假期,总是把自己泡在书本里。然而教育教学也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候,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语气,可能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如果把学校比作大熔炉,那么教师就是烧瓦工。2024年,又将迎接一批新生,我愿用40年的实践经验,小心谨慎地“熔、炼、锻、铸”每一个“坯胎”,促进他们勤奋努力、幸福自信,一天更比一天好!

相关链接:

第40个教师节系列征集活动来啦!省教育厅期待您的从教故事

统筹 | 张国强、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

责编 | 程世超

我从教的这40年

↓↓↓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