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客家之源 万里寻踪 | 广东河源:客家古邑展新姿
掌上洛阳
2024-10-20 23:02:11

微信图片_20241018203612.jpg


  源溯河洛,风自中原。荥阳郡、颍川堂、江夏堂、南阳堂……谈到中原,广东河源人总会觉得格外亲切,各姓的郡望、堂号,很多来自河洛一带。

  河源市作为全国较少的纯客家地区之一,是一块古老而又活力十足的热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源客家文化可追溯到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设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历时千年的交融整合,最终形成了内容丰富、开放包容、独具风格的河源客家地域文化。#客家之源万里寻踪#


春天里河源市区。盛开的木棉花作为前景,远方则是繁华而生机勃勃的河源市区。


  赵佗治龙川开发岭南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令年轻的赵佗作为其中一路副帅与主帅任嚣同征南越。在平定岭南后的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置桂林郡、象郡与南海郡,把岭南纳入版图,任嚣出任南海尉,赵佗出任龙川令。作为当时广东地域最早置县的4个古邑之一,龙川向有“岭南首邑”之誉。

《花朝戏》,河源花朝戏是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的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身为龙川县令,赵佗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自治政策,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动汉民族与南越族的融合,设置政区、移民实边、开垦山林、修筑城池、兴教办学、推广中原文化,做出许多开拓性工作,使古龙川成为南越国的先进地区,进而带动整个东江流域发展。


和平林寨古村,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客家古村落,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


  专家认为,赵佗在任龙川县令、南越王期间,极大地推动了古龙川大地及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古龙川也因此成为孕育岭南文化的重要关节点,最终成为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府”,成为源远流长、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衣冠南渡”促汉越融合


  2000多年来,今河源地区从百越定居地渐渐成为汉越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之一。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河源设县建城,辖区含今和平、连平、新丰、龙门、博罗等县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均为古龙川旧地。

  秦辟南海郡、建龙川县后,在之后的王朝更迭中,战乱不断,加之时常发生的灾荒,也使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为苟全性命、延续后昆于乱世,中原士族、中下层人士陆续向南迁徙,成语“衣冠南渡”也由此而来。这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人经东江出赣徙粤,分居各地。


河源龟峰塔是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东南方向龟峰山上的一座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的古塔,被誉为“河源八景”之首和“东江第一塔”。


  清乾隆《河源县志》对河源的形势描写并赞美道:“河源形胜极为壮丽,桂山西镇,龙江东抱,土原沃衍,据郡上游。语其四塞,则丰江上流高山险峻之域,有长宁、连平当其隘;槎江上流高山险峻之域,有和平、龙川塞其冲。两江至县治合流而下,与永安、博罗、归善相互连接,去海数百里。”

  这样的地势,使得河源相对封闭,而在天下动荡之时,这样的地势又成了天然屏障,隔绝了中原烽火,吸引南迁的望族、士民落居,与当地越人各族融合。


万绿湖,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因四季皆绿、处处皆绿而得名,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及著名的生态旅游胜地。


  2200多年来,河源大地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本土俊彦,代有才人,灿若群星,彪炳汗青;亦有众多外来官宦名士在岭南宦游寓居,在当地著书讲学,传播官定正统文化,留下佳话,名垂史册。


  两千年积淀客家风情


  如今,不管是在河源市区还是各个乡镇,一口客家话即可畅通无阻。2200多年的文化沉淀,使河源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代表性的包括客家民谣、客家礼俗、客家歌舞、客家美食、客家方言等,还有舞龙、舞狮、龙凤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活动。其中,河源特有的地方剧种紫金花朝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恐龙蛋。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的恐龙蛋化石数量庞大,目前已接近2万枚,是全球馆藏恐龙蛋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千年古邑河源,到处可见古迹和遗址。有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龙川佗城镇,有至今保存完好的越王井;越王庙、唐代正相塔、宋代苏堤、明代新塔、清代学宫与考棚,一一被修缮,均在保护之列;佗城镇现有4万人口中竟拥有179个姓氏,并有“百家祠”等国内罕见的独特现象。

  河源的客家民居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常见的有围龙屋、走马楼和四角楼。一处处客家古村落、古建筑与街区,是观察河源地方文化特色的窗口,凝聚着客家人的世界观和处世理念。


佗城城墙,佗城,是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岭南四大古邑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古镇”和“世界客家古邑”。


  如今,人们仍能从现代河源找到传统客家风情,客家山歌、童谣与种类戏剧,现在仍在发展传承。河源的客家风俗习惯以“八喜”即添丁之喜、乔迁之喜、金榜之喜、花烛之喜、立灶之喜、寿诞之喜、节庆之喜、丰收之喜最为特色。时至今日,河源拥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河源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平台建设,建有花灯展示馆、非遗展示馆及非遗传习所、传习点等。


河源市东源县义合下屯村花海。


  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


  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客家古邑迎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党的二十大以来,河源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抢抓广东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重大机遇,在打造产业集群、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布局,在狠抓优质项目、增添新动能上“落子”,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新活力上发力,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显示,2023年,河源地区生产总值1348.22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河源市区新丰江与东江交汇的壮丽景色。画面中,两江交汇之处,新丰江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两江交汇处的景色尤为壮观,浩渺的江水倒映出两岸和天空的绝美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河源市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打造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等“1+3”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并取得了突出成效。截至2023年,河源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在广东省排名第九位,在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全市包装饮用水企业全年累计营业收入40.5亿元,位列全国各地级市第二;机械与模具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加速向百亿级迈进。


佗城学宫,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地方学宫之一,也是全国罕见的学宫与考棚并存的古迹。


  作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河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有着天然优势。近年来,河源着力发展“一粮二茶三佳果”,积极打造产值超100亿元的生态畜禽及超50亿元的丝苗米、油茶、茶叶等“1+3”农业龙头产业,加速构建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同时,河源还积极推动万绿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山水“颜值”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河源夜色,活力芳华、精彩河源。


  广东河源与河南洛阳,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情谊悠长。如今,河源与洛阳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领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友好的往来。人们通过互访交流,不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友好情谊的新篇章。(河源日报记者 凌丽 谭绍丁 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王博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