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编程入中小学必修: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育变革
篮坛传奇
2025-05-21 11:27:09

编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新一轮教育军备赛已打响!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编程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强势闯入中小学教育的版图。教育部信息科技课标专家组组长熊璋明确指出,在不久的将来,信息科技课程比重将会增加,其重要性堪比语数英,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为关键。编程教育已从兴趣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每个孩子的 “必修课”。这一变革性举措,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宣告着新一轮教育军备赛已然打响。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编程教育被推向了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2017 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此后,《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强调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23 年,教育部办公厅把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编程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在教育 “双减” 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层层递进,为编程教育在中小学的落地生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编程教育。浙江早在 2013 年就率先将信息技术(包括编程)纳入高考,2020 年 7 月三到九年级信息技术课同步替换新教材,八年级新增 Python 课程。广东省作为教育改革的排头兵,率先将编程(信息技术)纳入中考,并计入学生档案,考试形式涵盖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重点考察算法设计、逻辑思维等核心能力。北京、上海等地将编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各地政策虽有差异,但目标一致,即提升学生的编程素养,为未来储备科技人才。
编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对学生个人发展影响深远。从思维培养角度而言,编程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在编程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复杂问题拆解,设计解决方案,进行逻辑推理、编码并测试,这一系列操作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严谨的分析能力。例如,学生在设计一个简单游戏时,需思考游戏规则、角色动作、场景切换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支撑。同时,编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与创造力,赋予他们将脑海中的创意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无论是开发智能应用还是设计趣味小程序,都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未知,提升对学习的兴趣。
从升学与职业发展来看,编程能力已成为学生升学的有力凭证。获得信息学奥赛奖项的学生,有机会通过保送进入顶尖高校。即便成绩不突出,信息学成绩在升学竞争中也颇具优势。放眼未来职业,据新华财经调查统计,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 500 万,懂编程的复合型人才薪资高出普通岗位 217%,编程技能已成为职场刚需。掌握编程,意味着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上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投身科技领域,还是在传统行业中借助编程提升工作效率,都能如鱼得水。
然而,这一举措也引发了新一轮的教育军备赛。在政策驱动下,家长们纷纷意识到编程教育的重要性,开始为孩子规划编程学习路径。课外编程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为孩子报名各种编程课程,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让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大量占用。在升学压力下,编程竞赛成为新的角逐场,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等赛事备受关注,学生们为了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培训,这无疑给本就繁重的学业增添了新的压力。
同时,编程教育的普及对学校教育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师资方面,具备专业编程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教师相对匮乏,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提升编程教学水平,以满足教学需求。在教学设备上,编程教学需要配备专门的电脑设备、软件工具等,部分学校由于资金限制,难以提供充足、先进的教学设备。此外,编程教育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编程学习成果,成为教育部门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对学生个人发展、国家科技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举措引发的教育军备赛,给学生、家长和学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推进编程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合理规划,确保编程教育能够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真正发挥其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作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非演变成一场过度竞争的教育 “军备竞赛” 。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