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仙山熏香袅袅
——三门峡汉代博山炉赏析
博山炉是中国古代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大约在西汉中期出现并流行起来,一般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豆形熏炉。中国的熏炉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中便已出现,汉代随着张骞通西域,各种异域香料进入到中原地区,熏香方式也发生改变,战国的豆形熏炉被盖如山峦的博山炉逐渐代替,“博山炉”之名出自刘歆的《西京杂记》:“长安巧工丁缓者,为常满灯,七龙五凤,杂以芙蓉莲藕为奇……故以为名,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兽怪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博山炉盖上层层山峦的奇特造型,构思来源是传说中的仙山。关于“博山”的原型有很多种说法,一说认为是海上仙山名曰“博山”;一说为东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一说则认为博山就是华山,源于《韩非子》里记载秦昭王曾与天神在华山上博弈的传说;还有一说是认为山很多,博为多的意思。
三门峡地区在汉代位于长安、洛阳两京之间,属于帝国京畿重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近年来,三门峡考古出土大量汉代文物,其中的博山炉,质地以陶质和铜质为主,造型优美、内容丰富、制作精良,其炉盖作圆锥状,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和神仙故事,具有浓厚的神仙思想。是熏炉中的珍品,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本文选取精品,赏析于后。
“立鹤踏龟”铜博山炉(图一)
炉口径7.8、底径9、通高 24.5 厘米。由炉盖、炉身、柄和承盘构成,盖可分离,其余部分连接在一起。炉身和盖扣合在一起呈圆锥形,炉身为子口内敛,圆鼓腹,圜底,腹中部饰一周凸条带。盖作博山式,尖顶,以高耸、错落有致的山峦为饰,变形“S”形、“C”形镂孔分布在山峦之间,熏香时烟便从镂空中飘散而出。炉柄为“立鹤踏龟”造型,“立鹤”形象为昂首,曲颈,双翅平展,尾巴高翘,双足并立的凤鸟,喙部与炉底相接,双足下踏乌龟,立鹤尾巴上饰叶脉纹;乌龟平趴在地,昂首,四足伸展,身上缠两条蛇,乌龟可以看成柄座。柄座下接承盘,盘为大敞口,平沿,折腹,平底,总体看承盘扁且浅。这种形制的博山炉也称朱雀玄武型,制作精细,造型别致。
图一“立鹤踏龟”铜博山炉
铜博山炉(图二)
炉口径8、盘径16.5、通高19厘米。由炉盖、炉身、柄和承盘构成,盖可分离,其余部分连接在一起。炉身和盖扣合在一起呈圆锥形,炉身为子口内敛,圆鼓腹,圜底,素面,底下接柱形柄。柄上部为喇叭形承托连接炉底,中部有一周凸棱,下部为喇叭形底座,座上饰盘绕龙纹,柄内中空。喇叭形底座下为承盘,盘为敞口,平沿,浅折腹,平底,素面。盖作博山式,尖顶主峰高起,群峰依附主峰层层降低,峰脊上饰短弦纹,为云气的艺术表达,山峰间起变形“S”形、“C”形镂孔,熏香时烟便从镂空中飘散而出。
图二铜博山炉
彩绘陶博山炉(图三)
口径10、底径10、通高20厘米。由炉盖、炉身构成,盖可分离。炉身为子口,浅鼓腹,圜底,底下为柱形柄,柄内中空,柄下为半圆形底座,座上饰盘绕龙纹,底座下端饰一周菱形纹。盖作博山式,尖顶主峰高起,群峰依附主峰层层降低,峰上饰叶脉纹,用曲线描绘山脊,群峰间起多个圆形镂孔,盖下端饰一周菱形纹。峰间饰红色、绿色彩绘,但大多以脱落。
图三彩绘陶博山炉
熊钮陶博山炉(图四)
口径14.7、底径14、通高25厘米。由炉盖、炉身、承盘构成,盖可分离。炉身为子口,浅鼓腹,圜底,底下为柱形柄,柄内中空,柄下为喇叭形底座,底座下接承盘,盘为敞口,平沿,折腹,平底。盖呈半球形,上起多个圆形、三角形镂孔,盖下端饰一周几何纹,盖钮为一蹲坐的熊,熊左爪摸嘴,右爪置于胸前。通体施绿釉,但大多已脱落。
图四熊钮陶博山炉
绿釉陶博山炉(图五)
口径9.1、底径9.8、高18.2厘米。由炉盖、炉身构成,盖可分离。炉身为子口,浅鼓腹,圜底,底下为柱形柄,柄内中空,柄下为半圆形底座,座上饰盘绕龙纹。盖作博山式,圆顶主峰高起,群峰依附主峰错落分布,峰上饰叶脉纹,用曲线描绘山脊,山峰间饰走兽、禽鸟等动物纹,群峰间起多个圆形镂孔,盖下端饰一周虺纹。通体施绿釉。
绿釉陶博山炉(图六)
口径7.8 、盘径19.5、高20.9厘米。由炉盖、炉身构成,盖可分离。炉身为子口,圆鼓腹,圜底,底下为柱形柄,柄中部有一周凸棱,柄内中空,柄下接托盘,盘为敞口,平沿,浅腹,平底,素面。
盖作博山式,尖顶主峰高起,群峰依附主峰层层降低,不见镂孔。通体施绿釉。
图五绿釉陶博山炉
图六绿釉陶博山炉
绿釉陶博山炉(图七)
口径8.6 、盘径19.8、高21.5厘米。由炉盖、炉身构成,盖可分离。炉身为子口,圆鼓腹,圜底,底下为柱形柄,柄内中空,柄下接托盘,盘为敞口,尖唇,浅腹,平底,素面。盖作穹窿顶,顶尖,顶身布满圆形和三角形镂孔。通体施绿釉。
图七绿釉陶博山炉
对战纹陶博山炉盖(图八、九)
口径13.4、高9.7厘米。泥质灰陶,盖作博山式,圆顶主峰高起,群峰依附主峰错落分布。峰间饰虎、狼、禽鸟等动物纹,峰底饰双人对战纹、骑射纹、角斗纹等图案。
图八对战纹博山炉盖
图九对战纹博山炉盖拓片
汉代博山的造型,不仅仅在熏炉上,还出现在樽、壶、钮座等其他器物上,但一般上这些博山造型中山间不见镂孔。特殊的博山炉上镂孔是为了熏香散烟,这种造型和当时追求长生和求仙思想密不可分,古人一直相信云雾缭绕的深山中居住着神灵,仙人们穿梭云间。秦始皇就曾命术士寻访仙山,祈求拜神访仙,追求长生不死。到了汉代神仙思想系统不断完善,并且出现了专述仙人事迹的《列仙传》,统治阶层与民间普遍信仰神仙。认为人死后可以升入天上的仙界,而山岳不仅是神仙的住所,更是通往天界的必经之路,故而博山的造型很切合这种思想。熏香时烟气透过山形间镂孔中慢慢飘散出来,犹如仙山境界,汉代刘向《熏炉铭》:“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所以只需熏香,人们便可神游仙境。长生不老当然不可能,但古人在当时的认知下,造出博山炉,更多是一种希望美好朴素愿望的表达。
上官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