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苏东坡这首诗,将人生福祸看得通透,后两句写得很妙
千里追花
2024-11-07 00:05:00
#创作挑战赛六期#

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东坡在任杭州通判。

两年前,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出朝,来到了美丽的杭州。

这段时期,苏东坡日子比较清闲,尤其羡慕白居易,所以既有美酒、美人,又有风月之雅。

这一年6月的某一天,苏东坡游天目山,听闻一段传说,因此写了一首诗。

这首诗颇具禅理,将人生福祸看得通透,立意深幽,发人思醒。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出自苏轼的《唐道人言 天目山上俯视雷雨 每大雷电但闻云中 如婴儿声 殊不闻雷震也》

这个诗题有点长,但很有意思,翻译过来是:

听闻唐代有一个道人,言风雨雷电天气从天目山上向下俯视,云中不闻雷声,反而听见婴儿的哭泣。

上面这段话,乍一看谁都会有点懵,不知唐代道人与东坡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若了解了其中的典故,就会恍然大悟。

我们先看“失箸人”,即“失匕箸”,语出《三国志》:

刘备出兵之前,汉献帝刘协的老岳父,即车骑将军董承领衣诏,准备诛杀曹操。后曹操与刘备论英雄,极具豪气说:当今天下可称雄者,唯有君与我二人,像袁绍之流,根本就不值一提。

当时刘备正在进食,突闻天空中有惊雷,故手中的筷子、勺子纷纷掉落,因为他猜想,曹操这是动了杀他之心。但刘备为了避祸,便对曹操说:古圣人曾言,晴空有迅雷烈风,必是提醒人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不可逆天而行。这雷电之击,威力巨大,连人的想法都可以改变。

不久后,刘备便加入了“衣带诏”诛曹之行动,但正好赶上曹操派他领兵去攻打袁绍,这件事就没来得及实施。不久后,事情败露,曹操杀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董贵人。

所以,唐道人所说的“不见雷声闻婴儿泣”,暗喻天命难违、违必有难。

而苏东坡笔下的“失箸人”则喻刘备这般的失意之人。

了解了背景,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的具体含义。

诗文大意可解为:

身为方外之人,已经把浮名看得很淡,区区雷电又算什么神通预兆?不过都是自己迷惑自己罢了。若把山头看作是婴儿哭泣之苦难,这世上会有多少失意之人。

苏东坡这首诗,既是驳斥唐道人的福祸之言,也是借曹操、刘备论英雄之争,来表达命运之说为无稽之谈。

古人迷信,相信天象为某种预兆,就如天目山上的雷电。如果闻雷电,而放弃一些该做的事,以此来躲避祸端,这样才会错失良机。

天目山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于汉,有东西两峰,顶上各有一池,长年不枯,故名。同时,天目山是韦陀菩萨的道场,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

因此,在古代关于天目山的传说很多,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遍游群山和寺院,大部分都题了诗。

从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出,苏东坡是“唯物主义”者,他笃定人的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刘备当时若没有“失箸”,曹操也不会起疑心,历史可能就会改变。

所以,人的福祸不可听信神传,脚下的路要自己踏踏实实去走。

因为这一点,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改变很大,越活越通透,越活越豁达。如果他把自己的遭遇都归责于“天命”,我们就看不到黄州的“一词两赋”,更看不到那首《定风波》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