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揭秘:公开课评分表里藏着的 9 个 “潜规则”
**
在教育教学领域,公开课作为教师展示教学能力、交流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一直备受关注。每一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背后,都有一套评分标准左右着最终的评价结果。表面上,公开课评分表有着清晰的指标,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但实际上,其中还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 “潜规则”。教研员凭借丰富的听课评课经验,将为我们揭开这些 “潜规则” 的面纱,帮助教师更精准地把握公开课的评分要点,提升教学展示效果。
一、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体现 “适切性”
评分表中教学目标的设定看似常规,实则暗藏玄机。除了要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还需体现 “适切性” 这一关键 “潜规则”。所谓适切性,不仅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更要与授课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高度契合。例如,在面向基础薄弱班级开展公开课教学时,若将教学目标设定得过高,导致学生难以达成,即便教学设计再精妙,也会因目标不切实际而扣分。反之,若目标过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样不能获得高分。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学情,让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内,展现出对教学对象的精准把握。
二、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注重 “整合性”
教学内容的呈现并非简单地照本宣科。教研员指出,优秀的公开课在教学内容上会巧妙遵循 “整合性” 规则。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而应根据教学目标对知识点进行筛选、重组和拓展。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一篇课文,整合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知识等,丰富教学内容的维度,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因追求面面俱到而导致重点不突出,让学生抓不住核心内容。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强调 “有效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评分中占据重要比重。虽然评分表强调教学方法要多样,但更看重 “有效性” 这一潜在要求。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方法多样,在课堂上频繁切换教学方法,从小组讨论到多媒体展示,再到游戏互动,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学生难以深入思考和学习。实际上,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例如,在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采用直观演示法配合适当的讲解,可能比一味地组织小组讨论更有效;而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时,小组合作学习法则能发挥更大作用。教师要明白,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节奏把控,关注 “流畅性”
教学过程的流畅程度是影响评分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堂优秀的公开课,教学环节应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具有良好的 “流畅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时间分配,避免出现环节脱节、时间失控等问题。比如,在导入环节与新授环节之间,要有自然的衔接语,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课堂练习和总结环节,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练习有针对性,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能够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进行。
五、师生互动:注重实效,追求 “深度性”
师生互动是公开课评价的关键指标,但并非互动次数越多越好,教研员更关注互动的 “深度性”。表面上的简单问答,如 “是不是”“对不对” 等低思维含量的互动,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难以获得高分。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表达,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例如,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 “如果当时采取不同的决策,历史将会如何发展” 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让互动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六、教学语言:规范生动,讲究 “艺术性”
教学语言的质量在公开课评分中同样不容忽视。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规范准确,还要具有一定的 “艺术性”。规范准确是基础,教师要避免出现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问题;而艺术性则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性、感染力和亲和力上。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亲切和蔼的语言则有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在鼓励学生时,用温暖的话语给予学生信心和力量。
七、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凸显 “辅助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公开课中广泛应用,但使用教学手段应遵循 “辅助性” 原则。有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将整堂课变成了幻灯片展示课,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教学手段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如在展示复杂的图形、动态的过程时,利用多媒体可以更直观地呈现;而在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时,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可能更为重要。要避免为了使用而使用,让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八、课堂评价:多元全面,体现 “发展性”
课堂评价环节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但这却是评分表中的重要考察点。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教师在公开课上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内容要全面,涵盖知识掌握、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参与度、贡献度、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同时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九、教学特色:彰显个性,展现 “创新性”
在众多公开课中,想要脱颖而出,教学特色必不可少。评分表虽然没有明确的特色加分项,但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教学往往能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教学特色可以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风格等多个方面。例如,有的教师善于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有的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知识;还有的教师以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结合自身优势和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打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公开课,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教学魅力。
教研员所揭秘的这 9 个公开课评分表中的 “潜规则”,并非是要教师投机取巧,而是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评分标准的内涵,把握公开课的精髓。通过遵循这些要点,教师能够精心打磨每一堂公开课,提升教学水平,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为教育教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