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浅议战国青铜铍标本
行走卢氏
2025-05-25 12:55:18
 #创作挑战赛八期# 青铜铍,冷兵器,一种整合了矛和匕首的短剑,算是剑的雏形或鼻祖。
青铜铍,起源于商周时期,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短小锋利,适合携带,是习武强身、比武格斗的利器,最早被称为“夷矛”,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铍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期间铍还有过很多奇怪的称呼,比如“镁”、“钛”等等,后来定名为“铍”。铍正式成为战场上主要使用的兵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的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铍的描述,在《左传》中有记载:“抽剑刺王,铍交于胸”,这段话出自《左传》中记载的“设诸刺吴王”,在当时铍就已经是很常见的兵器。

战国青铜铍标本

青铜铍在古代又被叫做“大矛”,比矛长了很多,形制上也有很大区别,铍的头部相比较于矛要更加的长,古代的矛头一般为15厘米~20厘米左右,铍头则是在30厘米~40厘米左右,两面开刃,在外形上并不像是矛尖,更像是一把短剑,它的柄部装有木把手,在我国东周时期到汉朝初期出土的一些古墓中就有很多“铍”被考古学家挖掘出来,在刚开始出土的时候因为铍的柄部早已经被腐蚀,只有铍头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因为铍头过于类似短剑,考古学家在早期还将铍视为古代短剑,后来才发现铍是种新型兵器。在西汉的军队中还有“长铍都尉”的职位,可见当时铍在的重要地位。

青铜铍柄

青铜铍柄,带有直径约半公分的孔洞,方便固定青铜铍柄和木柄,用铆钉铆死后,不易脱落,经久耐用,由于木头容易腐朽,以至于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青铜铍柄都是比较尖锐,与正常情况下的柄明显不同。

虽然说铍是一种新型冷兵器,但是在一些古籍中也有记载“铍,剑之别名”,或是说铍是“大针”,还有铍和盾牌一起被使用的记载,这就让人不禁思考起一尺多长的青铜铍再加上盾牌该如何战斗。这种兵器一直被使用到汉朝中期,随后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秦兵马俑出土之前,这种兵器在历史记载中的记载非常多,但是没有相应的实物参考,并没有人真正见过,后来随着大量的青铜铍出土,很多人都误以为是短剑,截止目前,很多文博专家在鉴定时还是称作:“短剑”,有点指鹿为马的歪理邪说。

折为两截的青铜铍

该青铜铍,虽然中间厚约一公分,比较厚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受各种因素影响,青铜没有韧性,比较脆弱,容易断裂,以至于断为两截,用胶水粘住以后,并不影响整体效果,但是,断了就不能跟完整无缺的相提并论,我们这能把它称作:标本。

尽管,该青铜铍只是标本,但是对于我们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形制、锈色、沁色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更是对我们研究青铜铍提供了实物标本,虽残犹珍。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