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重现经典致敬老舍品味北京
中国青年网
2024-08-27 10:14:55

导演陈薪伊(中)与参演艺术家李诚儒、斯琴高娃展开对谈。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路艳霞

8月24日是老舍先生逝世58周年纪念日,一场以《文学的响宴——老舍的城》为主题的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演出新闻发布会暨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12月19日,《文学的响宴——老舍的城》经典重现特别演出将在北京音乐厅举办,这是对一代文学巨匠老舍先生的崇高致敬,更是对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文化血脉的守护和延续。

陈薪伊想邀请快递小哥朗诵

“当这个项目的制作人王翔找到我时,他的一段话打动了我,的确如他所说:老舍之于北京,如同狄更斯之于伦敦、雨果之于巴黎、卡夫卡之于布拉格,都是城市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作品根植于各自城市的土壤中,通过对城市的描绘和人物的塑造,生动展现了各自所在城市的社会风貌、文化特色和市民生活。”《文学的响宴——老舍的城》导演陈薪伊深情道来这场特别演出的由来。

陈薪伊介绍,《文学的响宴——老舍的城》将通过精选老舍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散文及戏剧的经典片段,邀请朗诵名家诵读老舍原著,让文本走向舞台,让老舍的文学直抵人心,呈现一场充满人文气息与艺术张力的纪念盛典。北京音乐厅经理张艺林介绍了“文学的响宴”这一意象:“我们选择在北京音乐厅这座具有代表性的表演场所举办演出,诠释老舍先生经典篇章中的精彩瞬间。观众将通过艺术家的声音表达,重新感受老舍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其作品所传递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活动主办方将发起《文学新声代——老舍经典名篇演播选拔活动》,热爱朗诵表演的人士不分年龄、无论专业,都有机会与艺术家同台演绎老舍经典。陈薪伊坦言,很想邀请快递小哥走上舞台,朗诵老舍经典作品片段。

将在这场演出登台的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李诚儒亮相现场。“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我参加了,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我又赶上了。”斯琴高娃深深三鞠躬,“谢谢老舍先生的在天之灵。”

91岁舒济捐赠珍贵老舍作品

老舍长女、91岁的舒济来到现场,此次舒济将老舍作品版本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希望更多人喜爱老舍先生的作品,走进文学馆感受文学的熏陶和滋养。

“我今天带来6个有意思的版本,这些版本一般是大家很难见到的。”舒济举起每一个版本,一一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她首先介绍了20年前出版的摄影集《老舍》:“从老舍先生1899年诞辰,一直到他逝世,这里面收集了他一生几乎所有的照片,记录了他生活过的足迹。”

舒济还展示了巴西出版的葡萄牙语版《骆驼祥子》、中日双语注释版《正红旗下》以及收录了《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断魂枪》《不成问题的问题》的最新日语版《老舍中短篇小说选》。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表示,老舍和中国现代文学馆有着不解之缘。老舍夫人胡絜青及子女舒济、舒乙等曾多次向文学馆无偿捐赠老舍的珍贵手稿、书画、实物。其中《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宝船》三部手稿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四世同堂》手稿更是我们的镇馆之宝,2002年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也是入选文献中唯一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手稿。”

作品改编应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座谈会上,数十位作家、艺术家、学者接连登场,聚焦老舍作品、老舍研究、老舍文化现象等主题展开对话。

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孟庆澍表示:“我们对老舍先生的理解,这两年其实是有些模式化、符号化,实际上我们离老舍先生原有的面目越来越远。”在孟庆澍看来,就其作品而言,长久以来,我们过于强调老舍作品的文化性,对其思想性关注不够。

孟庆澍还认为,影视界、戏剧界对老舍作品改编是最多的,但多年来,老舍作品改编和学术研究是“两张皮”。“研究是研究,改编是改编,影视改编没有能够及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会造成我们对老舍的理解和舞台表现的某种狭窄化。”

老舍与北京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座谈会上论及的焦点。乐观九州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学术顾问满岩总结道:“老舍与北京之间的关系是文学与城市互动的最好例证。老舍不仅将北京作为作品背景,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地道的语言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风貌。对他而言,北京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置,还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情感与深刻记忆的生命体。”她认为,通过老舍的文字,北京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想象,成为一个生动可感的存在。

编辑: 靖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