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永乐 通讯员 李茉 张闰茜
5月24日,跨学科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高端论坛暨河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从事区域国别学研究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聚焦“跨学科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共同促进区城国别研究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建设中的深度发展。
本次会议由河南师范大学主办,河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与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值此外国语学院办学50周年之际,该校区域国别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河南师范大学在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秦法跃,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苗树群,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刘宝出席开幕式。
“河南师范大学依托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以跨学科之‘通’,解时代之‘变’,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国兵说,学院将以此次论坛的召开和区域国别研究院的成立为契机,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奋力践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与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学术合作,不断提升研究院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构建具有‘师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体系。
“区域国别研究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跨学科融合与平台建设是深化研究的关键路径。”苗树群说,河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的成立及高端论坛的举办,为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将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会上,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郑春荣等11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为参会师生打开了区域国别研究的新视野,助力学术共同体建设迈向新高度。
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提出“区域国别学实践创新十点思考”,强调要以本土化视角破解全球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翟东升教授则以特朗普关税战为案例,解析田野调查与学术资政的互动逻辑。清华大学史志钦教授立足“一带一路”,提出区域国别研究需紧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北京大学张清敏教授则从概念模式入手,搭建宏观理论与地区研究的桥梁。
“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研究具有天然耦合性。”同济大学郑春荣教授指出,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文明互鉴的载体。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依托多语种优势,将语言学研究与区域国别问题结合,在东北亚文化、中原典籍外译等领域形成特色。
“论坛汇聚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交流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多元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该校2022级外国语学院耿鑫雨说:“未来我要进一步拓宽学科视野,通过选修跨学科课程,与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同学交流,学习研究新思路、新方法。”该校外国语学院教师刘予辉深受启发,“随着时代发展,区域国别研究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兴议题和交叉领域,我尝试在这些交叉领域寻找自己的研究切入点,开展创新性研究。”
据悉,多年来,外国语学院坚持以外语教师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省重点学科和河南省外事翻译语料库研究中心等重大项目、社会服务工程和科研平台为牵引,围绕学科前沿、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在中原文化传播、人工智能、学术外译和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等众多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学校“双一流”创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外语学科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次会议为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注入动力,也为以文明对话应对时代之变提供智慧启迪,对推动区域国别学理论范式与研究工具的深度整合、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秦法跃表示,希望河南师范大学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多向专家请教学习,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创新性研究,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研水平和学科竞争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