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讯 作为河南省著名的唢呐之乡,扶沟唢呐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经过当地艺人历经百年的传承和弘扬,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并于2021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基层农村,正是有了一代代民间艺人通过手把手传授技艺,才将唢呐这一“口技绝活”传承到今天。
在全省首批“河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扶沟县吕潭乡杜楼村,曾经两次获得“河南省唢呐大赛”金奖的杜东坡艺术团正在排演曲目,38岁的艺术团团长杜军伟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唢呐艺术,并且培养了一批年轻学员。从靠吹唢呐谋生的艺人到全省的“唢呐状元”,杜家唢呐成了当地大型文艺展演不可缺少的节目。
杜军伟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演出是非常得多,特别今年是咱们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我们周边的村庄天天有节目、有表演。”
八岁的时候,杜军伟就跟随父亲杜东坡学习唢呐艺术。后来,他广拜名师并在很多唢呐比赛中获奖,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
杜军伟说:“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在村外边去练习唢呐,迎着北风或者是下着大雪去练习唢呐。”
1981年,父亲杜东坡在走南闯北搭班吹唢呐时,在开封尉氏县遇见了李玉红姑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后来,儿子杜军伟也是因为这一民间技艺与鹿邑县的唢呐手丁娜娜喜结连理。
丁娜娜说:“像我的公公婆婆,他们也是因唢呐结缘,我和我的老公也是因唢呐结缘,多好的事儿。我期待唢呐这个行业,让更多的年轻人更早的去加入,我相信唢呐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从艺结缘,比翼双飞。杜军伟夫妇对现代唢呐艺术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杜军伟说:“唢呐也出现在很多文艺的作品当中,像电视剧、游戏、歌曲当中,每一次我听到有唢呐的声音,都会感觉到非常的亲切,而且自己作为唢呐人感觉到非常的自豪,我会进一步努力,将这门国粹艺术进一步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为做好唢呐艺术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扶沟县把唢呐艺人登记造册,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鼓励儿女师从父母、鼓励老辈艺人广收学员、建立唢呐艺术学校等措施,迎来了唢呐艺术的春天。
近十年来,扶沟县路远唢呐艺术学校已经培养了近两千名唢呐人才,学员遍布陕西、安徽、山东等省及扶沟周边县市。在这里,唢呐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潮流,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
学员施丁丁说:“我是来自安徽阜阳,从小的时候就喜欢唢呐。现在五十多岁了,也老了,我也想把我自己年轻的时候所爱的东西,我都给它学会。”
学员王引超说:“我来自陕西省咸阳市,接触唢呐之后,就爱上了唢呐。”
学员王子龙说:“我家在郑州,因为之前在网上看到人家吹《百鸟朝凤》,感觉到很神奇,就特意来这里学习,我会继续努力,把唢呐艺术传承下去。”
小小唢呐,这个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古老乐器,不仅保持着传统韵味,还在不断尝试与时代新元素相结合。唢呐艺术学校校长路远告诉记者,近年来,唢呐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大家尝试将唢呐与多种西洋乐器进行结合编排,力求推陈出新。
路远说:“作为唢呐人,我非常骄傲,我们要让唢呐这门有声艺术变成有感情的艺术,给年轻一代带来更多的表现空间,让唢呐走进更多的文艺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金刚 扶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