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师恩难忘,岁月如歌
千岁凰
2024-08-30 21:55:31

在今天,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旋转不停,追逐着日新月异的梦想与未来。岁月的浪花击打记忆的琴弦,时时发出独有我才能听得懂的颤音——那就是对老师的深深敬仰与无尽怀念。


记忆的画卷轻轻铺开,跃入眼帘的是小学时教我们语文课的王应清老师。

王老师身材轻瘦,笑容可掬,仿佛春天里的阳光,温暖而明媚。那时的她,或许刚走出校门,脸上似乎带着几分稚嫩。那年那月,农村缺少文化人。王老师满怀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憧憬,走进村级小学,成为我们的语文老师。王老师用她那富有感召力的声音,将一个个汉字编织成五彩斑斓的梦境,让我初次领略到了语文课的无限魅力。

在课堂上,我不仅学会了拼音的韵律、成语的韵味,更重要的是,渐渐学会了用文字去描绘生活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去表达变化莫测的情感。

小时候有些顽皮,路过之处,往往鸡飞狗跳。就是在学校,也是隔三差五惹是生非。王老师对我没有半点厌恶,利用零星时间,经常找我聊天,在不经意间,提醒我注意改掉不好的习性。可以说,王老师对我的启蒙教育直接影响到我后来的人生走向。岁月匆匆,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往事像蝴蝶,围着我翩翩起舞。每每这时候,不谙世事的我们围坐在王老师周围,听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


小学数学课杨庭玲老师,身高一米七五以上,时常扎马尾辫,俊秀的脸庞,走路轻盈又洒脱,说话干脆利落。杨老师是从城里来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

杨老师教学风格独特,总能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让我们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在她的课堂上,大家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记得有一次,杨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道难题,亲自动手制作了教具进行演示,那一刻,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无比圣洁。杨老师时时关注我的成长,布置作业题会有意识让我多做几道,出现错题,要求立马订正。有时孩子气上来,敷衍了事不认真,杨老师会特别生气,把我叫到办公室美美批评一顿。正是杨老师的严厉,我的小学数学成绩一直不错。

杨老师不仅数学课上得好,而且还是篮球健将。

比赛的时候,杨老师打中锋,个人素质技能非常棒。几个喜欢篮球的学生经常刻意模仿杨老师带球、传球、上篮的动作,惹得场外的杨老师哈哈大笑。令人痛心的是,杨老师在一次外出听课的路上发生车祸,不幸离世,年仅24岁。

那时我已在初中二年级。得知噩耗后,立马请假赶往乡医院。一起赶来的同学都哭成了泪人,在太平间门外久久不愿离去……尽管过去了40多年,至今,同学在一起,回忆当年在学校的美好时光,谈起杨庭玲老师,眼圈里依然挡不住泪花闪烁。


进入初中,也许因为偏科严重的缘故,数学成了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正当陷入迷茫,几乎要放弃时,严厉而又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刘训悌老师出现了。刘老师高大威猛,肤色黝黑,像拳击教练,所以,我们都挺怕刘老师。

刘老师知道我智力一般,提高数学成绩有点难度,但他从不嫌烦,不放弃,一遍又一遍细心地帮我解析例题。他从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我一步步独立思考,学会拆解各类关系式,学会解决问题,让我在解决问题时找到自信和乐趣。

刘老师的江苏南通方言让我有点难懂,但他的每堂课我都会全神贯注。这样一来,在班里,数学成绩居然开始变好,自然非常开心。刘老师粗中有细,善于在课下找学生谈心,给学生鼓劲。直到现在,遇到困难挑战时,都会想起刘老师坚定的眼神和那句鼓舞人心的话:“再试一次,你可以的!”

在初二第二学期,遇到了教我们语文课的李新芬老师。

李老师中等个,瓜子脸,眉毛长得特别漂亮,嗓音虽然有点嘶哑,但我们都喜欢听她的课。老师秀气的粉笔字让我们啧啧称奇,即便下课了,值日生也不舍得擦黑板,总想再欣赏一番。

那时,年少的我对写作着了迷。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作文,觉得不错的,就交给李老师批阅。李老师会不厌其烦地指出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还在作文本上写一大段红色的评语。

为了打好基础,李老师有针对性地让我从练习造句开始。记得是国庆节前夕,我用“腾飞”一词造句,一口气写了300多字,主题自然是表达宏大志向。没想到,李老师一下给了我近100字的评语,最后一句我至今还记得:“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好样的,加油!”

李老师可能不知道,这句批语,前前后后我读了不下几十遍!而那本作文簿我一直保存着。李老师热情洋溢地鼓励,助燃少年的我一飞冲天的激情!

高中阶段,有幸遇到了教语文的李景化老师。当年,李老师约有40多岁,沉稳大气,知识渊博。

因为语文成绩不错,很快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李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问题,鼓励大家各抒己见,有针对性地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为了练好作文,李老师组织几个爱好文学的学生办了一份油印小报《新苗》。

李老师家住小河旁边,春季河水澎湃,房前屋后绿草如茵,林间鸟语花香。于是,李老师就安排我们几个去家里做客,一来可以“体验生活”,二来师母聂老师的厨艺高超,也让我们顺便改善一下伙食。其间,有几篇作文刊登在《新苗》小报上,虽然很不起眼,但对我的影响极大。

工作之后无论多忙,都没中断文学创作,还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当然与李老师的指导帮助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李老师不仅是我的语文老师,而且还是我成长的导师。

我家在农村,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生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对孩子的成长可能给不出太多的建议。

李老师一直认为我这个学生是个可塑之才。所以千方百计帮助我。特别是参加工作之后,同在一所学校,这样我与李老师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同事关系。李老师手把手教会我如何备课、上课,怎样管理学生。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我。

我和李老师住在一个村庄,相距不远。这样就有机会经常去李老师家拜访。每逢春节,都要去李老师家拜年。

李老师和我既是师生,也亲如父子。

感谢李老师引领我走出村庄,能在更大的平台为社会效力。李老师经常说:“学习,就是点亮自信的火焰,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成了我人生路上的座右铭,激励我不断前行,勇于探索未知。

每当回忆起学生时代,一定会想起陈桐生老师。

那时候,陈老师是学校的校长。他给我们上政治课,陈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师范生之一。老师的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在方圆几十里堪称一绝。特别是钢笔字,小巧玲珑又龙飞凤舞,清晰可辨,飘逸、流畅。没有一二十年的功底,不可能写出如此洒脱的字。虽然一直在模仿老师的字体,可惜长进不大。此后,走过很多单位,接触过不少文化精英,但都没发现像陈校长那样的钢笔字。

陈校长上课幽默风趣,喜欢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读抽象的理论。也会经常用学生的名字开玩笑,活跃课堂气氛。那时候有一部电影《乔老爷上轿》很受欢迎,恰好班里有一位姓乔的女同学,陈校长提问时就直接叫她“乔老爷”。几十年过去了,同学见面,我们不约而同还称呼这位女同学为“乔老爷”。

陈校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和谐,这源于老师喜欢鼓励和赞美学生。跟老师聊天,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那时为了有一个好的前程,我学习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下课后除了去洗手间,全部时间都用在看书学习上,是全校出了名的刻苦学习的学生之一。陈校长特别看重我,几乎每堂课都要表扬我。

后来高考,很遗憾,由于发挥失常,没考上理想的学校。

落榜的我,待在家里有些苦闷,不知道下一步究竟往哪里走?

陈校长让人带话给我,邀请我去学校当民办老师。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当老师。在与父母商量后,认为机会难得,还是决定去试一试。

为了不辜负陈老师的期望,我一边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一边坚持通过自学提升综合素质。一路走来,学历实现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级跳。

工作后,陈校长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趁着年轻,多读书、勤练笔,注重独立思考。同时又要求我从学校团委书记做起,熟悉管理工作。

陈老师鼓励我克服困难,参加各类培训,积极主动参与各级赛课活动。所有这些,大大加快了我的成长速度。如果说取得一些成绩,那一定来源于陈老师的精心培养。可以说,陈老师是改变我命运的贵人。

陈校长烟瘾很大,又特别喜欢抽本地产的莫合烟。这对身体造成了不小的损害。后来患肺病,切除了部分肺叶。陈老师退休后,我曾几次去家里看望老人家。后来,年事已高的恩师,身体每况愈下,两年前,不幸病逝。因为工作调动和疫情的原因,没能送恩师最后一程,这是学生永远的遗憾。


可亲可敬的老师,用青春与热血,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老师的教诲与关爱,如同春雨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到了退休年龄。但心中那份对老师的怀念与感激始终如一。

永远敬仰您——敬爱的老师!



作者简介

施中才,男,笔名:施展才华。现居新疆伊宁市。出版诗文集《点亮希望那盏灯》,诗集《梦境画廊》。

作品散见于《新疆日报》《兵团日报》《绿洲》《绿风》《金山》《九州诗文》《伊犁日报》《伊犁晚报》以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番茄小说网、兵团网、新浪微博、顶端新闻、今日头条、伊犁锐角等报刊网站。

散文《双湖河,为你夜晚的璀璨》荣获“寻找中国最美文学作家——全国首届原创文学大赛”全国金奖;散文《新疆,澎湃的河流》荣获第三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

在中国作家网发表中篇小说《青涩》,散文诗歌40余篇(首);在中国诗歌网发表诗歌60余首;在番茄小说网签约两部长篇小说:《百鲤岛》、《钟家燕语》。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