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所有新手爸妈!宝宝出现这些症状需要引起重视→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
2024-09-14 14:03:32

医生

我家宝宝最近总是哼哼唧唧

身子老是扭来扭去

肚子鼓鼓

医生

我家孩子憋气憋得满脸通红

双腿使劲用力乱蹬、乱踹

医生

我家宝宝吃母乳的时候很难专心

总是边吃变闹

医生

我家孩子睡觉的时候经常睡不踏实

必须抱着才能睡着

放在床上特别容易醒

……

如果宝宝出现上述任何一种表现

家长朋友们就要提高警惕了

以上情形很有可能就是宝宝出现胀气

那么宝宝为何会胀气呢?

又该如何快速缓解胀气呢?

胀气的主要原因

1、吞食过多的空气

宝宝以奶瓶喂食时,吸吮如果太急、哭闹时喝奶、奶中气泡过多等原因而吸入过多的空气,奶瓶的奶嘴孔大小不适当或瓶身倾斜时,空气也会经由奶嘴缝隙让宝宝吸入肚内。此时气体就容易积攒在肠道中形成胀气,引发宝宝不适。

2、消化不良

肠道因粪便堆积,使产气的坏菌增生,或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肠炎等引起消化、吸收不良,易产生大量的气体。比如乳糖酶不耐受的孩子,如果吃了含乳糖过多的食物,乳糖在小肠内消化不掉,进入大肠,被细菌降解后会产生很多气体,从而引起宝宝腹胀。

3、肠胃蠕动障碍

分为单纯功能性的称为"假性肠阻塞",和肠胃道真正缺乏神经节的"先天性巨肠症"。这类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可从慢性便秘和腹胀到严重呕吐观察,可以是暂时或终身的。

4、喂养不当

过度喂养容易导致肠胀气的增加。母乳喂养时妈妈的饮食要少吃容易引起宝宝胀气的食物(如豆类、红薯等),不吃贝壳类海鲜、奶制品(牛奶、冰激凌、奶酪等)、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菜花等)和咖啡等。

主要解决办法

当发现宝宝出现胀气的情况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宝宝缓解症状:

1、腹部按摩

当宝宝出现胀气时,家长可以对其进行腹部按摩。具体做法:餐后一小时,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宝宝腹部,促进宝宝的肠蠕动,以局部皮肤发热为度,按摩时务必要注意做好宝宝肚脐的保暖

2、拍“奶嗝”

每次喂奶后,不要马上让宝宝躺下,要将宝宝竖着抱起,他的头靠在大人的肩膀上,用空心掌由下至上轻轻拍宝宝背部,帮助宝宝拍奶隔,从而排出胃内的空气,直到孩子打了嗝后才让他躺下来。

3、喂养姿势要正确

宝宝胀气时可改变宝宝姿势,让其趴卧、抬高腿部或者侧卧,也可以竖着抱,家长肩头按压婴儿腹部,改善腹部症状。

飞机抱:把宝宝的身体搭在大人一侧小臂上,头面朝外靠在肘弯附近,两腿悬在手边,大人紧紧抓住尿布区大腿根部和屁股,小臂贴在宝宝发紧的肚子上。

喂养时,要让孩子的脸正对乳房,以保证他的嘴将乳头和乳晕全都含住。使用奶瓶喂奶时,如果听到"咕咕"冒泡的声音,或是看到奶从孩子的嘴角流出来,那说明孩子对奶嘴的含裹可能不是很严密,您可以将宝宝的头摆放成45度,并相应地使奶瓶保持倾斜,使奶嘴总是充满奶水,另外,奶嘴孔的大小也要跟宝宝的月龄相适宜。

4、更换奶粉

如果孩子是用配方奶粉喂养,可以尝试换一下其他牌子的奶粉。如果孩子对乳糖不吸收,那么,在选择奶粉时要特别注意一下外包装上奶粉的营养配方,尽量选择那种不含乳糖、豆质的或低致敏性的配方奶粉。当然,换了奶粉后也未必是立竿见影,需要等两个星期左右才能看到效果。

5、及时安抚宝宝的情绪

不要等到宝宝饿到哭得很厉害时才给他喂食。如果宝宝真的哭得很厉害,父母要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宝宝哭闹时应该暂缓喂奶,避免吸入过多空气。

6、服用一些调节肠道或助消化的食品药物

当宝宝出现肚子胀了,可以通过饮食调理,给宝宝吃些助消化的食品,或宜消化的食品,且尽量少量多餐饮食,直至宝宝肚子胀的症状消失,另外,忌辛辣饮食。山楂片等带酸的食物可以助消化,健脾胃的食物有薏米,红枣,山药,南瓜,土豆。

家长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让宝宝吃一些调节胃肠道的药物。比如适当服用一些益生菌,可以调节孩子肠道微生态环境,抑制细菌的生长,减轻胀气。

7、中医推拿

在症状初期,我们可以利用小儿推拿来缓解。可以选择逆运内八卦、四横纹、分腹阴阳、摩中脘、揉足三里、揉膻中等,这些都是“和中消食,宽胸利膈”的穴位。

8、营养均衡饮食

日常,家长需要合理搭配给孩子的食物,做到多样化,避免食物过于单调,且给的食物要容易消化的,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宝宝肚子胀气的症状出现。

9、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家长一定要防止宝宝出现不良饮食习惯,如果宝宝有暴饮暴食的习惯,家长一定要帮忙纠正。遇到宝宝爱吃的、或新品菜肴,家长可以考虑限量准备,这样既可以预防宝宝过量饮食,也可以吊宝宝的口味,防止他挑食或厌食。

本期封面:

拿图扣1

微信改版啦

现在刷到我们的 摸鱼 科普贴全凭缘分

没有星标的订阅号推送会延迟

并且只能看到标题和小图

大家记得把 健康河南 “星标3连” 哦~

责编|陈紫寅

校对|王   一

审核|郭   金

来源|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国家婴幼儿托育服务、内蒙古妇幼保健院(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