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社交能力培养”:打开孩子融入世界的大门,你做对了吗?
苏菲聊教育
2024-11-25 17:54:27
在育儿的浩瀚星空中,社交能力培养犹如一颗璀璨却常被忽视的星辰。为何有些孩子在人群中如鱼得水,而有些却形单影只?或许是因为家长们在孩子社交能力培养上的方式存在偏差,未能有效地为孩子打开融入世界的大门。


以孩子在社交场合中的不同表现为例,看似是孩子性格内向或外向的天然差异,实则与家庭社交教育的得与失紧密相连:


谁让孩子在社交的舞台上怯场退缩?不就是那些缺乏正确引导、未能给予孩子充分社交实践机会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社交能力雕琢最核心的,往往是善引,是一种巧妙启发与适时推动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宅家庇护”,社交天地要带孩子闯荡


家长们普遍爱 “将孩子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里,担心外界环境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过度保护孩子,很少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社区聚会、与同龄人交往等社交活动”—— 这在家庭育儿模式中并不鲜见。


孩子看到楼下小伙伴们玩耍,想要加入,家长却以外面不安全、会弄脏衣服等理由拒绝;周末有社区组织的亲子活动,家长觉得麻烦或者认为孩子自己玩也挺好,便选择不去参加。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的宅家庇护如同封闭的鸟笼,孩子则在一旁 “社交视野受限”,缺乏与不同人交往的经验和技巧,难以建立起自信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 “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成长”,殊不知,长期的宅家庇护成了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 “减速器”,反而让孩子在面对陌生人和新环境时,感到恐惧和不安,不知如何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动。


譬如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郊游活动的例子:孩子由于平时很少外出社交,在郊游中面对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不知道如何融入其中。当同学们分组进行游戏时,他只能站在一旁观望,不敢主动上前询问是否可以加入,错过了与同学们增进感情、锻炼社交能力的好机会。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社交拓展阻碍者”。


若干年后,当孩子在工作场合或社交聚会中因社交能力不足而被边缘化,在拓展人脉和建立合作关系时困难重重,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社交圈狭窄促成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对小区里举办的儿童绘画比赛感兴趣,却担心孩子在比赛中受到挫折或者被其他孩子欺负,便说:“咱不去了,在家里自己画也一样。” 孩子眼中的期待瞬间化为失望,在后续的社交情境中也变得更加被动和退缩。


家长困惑发问:“我一直把他保护得好好的,怎么他就这么怕见人呢?”


殊不知,庇护再多,也不如带孩子勇敢地闯荡一次社交天地。


02 家长的过度限制,其实是孩子社交障碍的源头


无数次的外出限制、交往阻隔、机会剥夺,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社交畏惧基因”。


为何社交障碍?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成长中有广阔的社交舞台,通过与不同的人交往,学会理解他人、表达自己、解决人际冲突,而不是被束缚在家庭的小圈子里,对外面的社交世界充满恐惧。


每一个 “外面不好,别出去”,都是一个潜在的 “社交障碍诱因”。家长们总喜欢凭借自己的担忧和主观判断,将孩子与外界社交隔离开来,忽视孩子内心对社交成长和友谊建立的强烈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过度限制的方式对待孩子成长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逃避社交的心理定式”。


譬如孩子在参加课外辅导班时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在课外辅导班和同学关系不好,总是独来独往。”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没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没有引导孩子如何与陌生人友好相处。比如在孩子第一次去辅导班时,没有鼓励孩子主动向老师和同学打招呼,介绍自己;在孩子与同学发生小摩擦时,没有教导孩子如何沟通解决,而是直接让孩子远离那些 “调皮” 的同学。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需要团队协作完成一个项目。但由于孩子缺乏社交经验,在团队中不知道如何与成员分工合作,也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当与团队成员出现分歧时,他选择沉默或者直接退出团队,导致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在社团活动中也难以交到朋友,个人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都受到了严重阻碍。


结果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社交障碍重重,在学业上可能因为无法与同学有效交流学习经验而影响成绩,在兴趣爱好方面因难以融入群体而放弃追求,在家庭里与亲戚朋友的互动也不顺畅,家庭氛围也因孩子的社交问题而变得沉闷压抑。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不合群,而孩子心里想着:


“你们总是不让我出去社交,我怎么能学会与人相处呢?”


03 亲子社交能力塑造是双向互动,引导才能有融洽


亲子社交能力塑造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社交改造”。


不理解孩子在面对社交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社交成功与和谐相处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限制方式去阻碍。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社交能力塑造的关键。与其盲目地宅家庇护,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社交导师和心灵伙伴。


比如,孩子在小区游乐场看到其他孩子在玩一个新游戏,想加入却又不敢。假如我们一味以 “你自己去玩吧,别打扰别人” 为由,打发孩子,孩子往往会对社交更加畏惧,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更缺乏主动出击的勇气。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如何加入游戏,如先观察游戏规则,然后礼貌地向其他孩子询问是否可以加入,在孩子成功加入游戏后,给予肯定和鼓励,如 “你看,你主动去问就可以一起玩了,很棒!” 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看到孩子在游乐场的犹豫,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这么胆小,不去玩就回家。” 孩子听了,默默地低下了头,转身离开了游乐场,在后续的社交中也变得更加胆小怕事。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你想玩那个游戏对不对?我们先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然后你去问问能不能一起玩。我相信你可以的。”


孩子受到鼓舞,按照家长的引导加入了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与其他孩子相处愉快,不仅锻炼了社交能力,还收获了友谊,亲子关系在社交能力塑造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改善。


所以事实上,亲子社交能力塑造的秘诀并不在于保护范围大小,而是引导的智慧与对孩子社交需求的尊重。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引领但不强迫:巧妙引领,让孩子在社交能力塑造中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为自己的社交发展负责。


适当的引领不是强制孩子去社交,而是通过创设社交情境、分享社交经验等方式,引导孩子逐步克服社交恐惧,在孩子社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在社交实践中收获成长,这种 “引导式社交体验”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1.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社交融洽化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社交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1.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善于社交、热情友好和积极解决人际冲突,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社交能力塑造不只是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与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社交能力塑造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引导而不限制阻碍的家长”。


面对亲子社交能力培养的问题,选择是继续过度限制,还是尝试以智慧引导方式促进?


在孩子社交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改造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社交能力提升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社交能力塑造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