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照片里背石头的小姑娘,早已扎根在边疆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09-04 21:39:29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涛 董亮

弓腰背着一块大石头,目光坚定望向前方,个子不高、满脸稚嫩。9月4日,河南省党政代表团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市博物馆考察,一张背石头的小女兵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照片拍摄于1951年修建红星一渠时的场景,照片中的女兵叫赵秀勤,是河南省南阳人,当时只有16岁,是队伍中最年轻的女队员之一。”博物馆讲解员张艺楚介绍说。

这位小女兵,如今在哪里?生活怎么样?一连串问号在大家脑中闪现。

“小女兵现在年近九旬,身体硬朗,早已扎根边疆,住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距哈密1200公里。我们经过多方努力,在博物馆修建过程中终于联系上了老人。”十三师新星市文体广旅局二级调研员刘冬梅说,去年5月,博物馆建成开馆时,老人专程回来,向大家讲述那段修渠历史。

记者通过视频采访赵秀勤老人时,她正坐着儿子的车在南疆旅游。老人精神矍铄、声音洪亮,用夹杂着河南话的普通话与记者交流。

哈密干旱少雨,粮食紧缺,当年驻扎部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修渠引水,先后修建了红星一渠与红星二渠。

承担红星一渠修建任务的主要是十六师47团、48团2000多名官兵,赵秀勤就是属于47团。

“那时候,女兵一般3人1组,一人背两人扶,一块石头百十斤,背到300米外的平地上,再由男兵装车拉至渠道处。”赵秀勤说。

“当时要说不艰苦,那是假的,在大戈壁滩上搭帐篷、住地窝,吃馍馍、喝盐水,肩膀磨出血用干草垫着继续干。”不过老人话锋一转,笑着说:“现在日子很甜蜜,这是真的,大家都来帮助新疆,新疆越来越美丽,你瞧我,到处旅旅游,生活很幸福。”

“我们部队里河南人最多,也最能吃苦,很多人像我一样,从支援新疆,变成了地道的新疆人。”赵秀勤自豪地说,“我是河南人,也是新疆人,反正都是一家人”。

其实,赵秀勤老人可能不知道,从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开荒屯田、兴修水利的嵩武军,到1956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奔赴新疆的5万多名河南支边青年,再到一批批投身新疆和兵团开发建设事业的豫籍干部职工、专业人才,河南人为支援新疆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不是哪一朵花都能盛开在天山的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哪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在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食堂的墙上,援疆干部总结的这几句话,感动了许多人。

赵秀勤老人也做到了。如今,两条红星渠水,像两条闪光的银河,镶嵌在哈密东西两翼,滋润着当地群众,被亲切称为“母亲渠”。

编辑: 王月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